出版时间:2016年06月 |
很荣幸这个阶段分配到这个任务,对这一阶段的各位嘉宾的精彩讨论做一个小结。其实小结说不上,只是一个学习,因为这些专家都是我们国家反贫困实践和理论研究中非常知名的学者,我是来学习的。
在这个阶段,我们总共有10位专家,既有来自企业界的,又有来自国际NGO组织的,还有来自我们理论界各种学术机构的,各位专家的报告都非常精彩,我主要讲两点。
第一,提出很多不同的理论见解,如社会资本在扶贫、反贫困中的地位和作用,如何应用在社会治理和反贫困中,这是很有见解的思考。同时包括我们乡规民约、多元文化在民族减贫,特别是社会治理中的传承和发扬,当然也包括如何在新的阶段进行创新。还有就是建立社会智库,在扶贫、反贫困当中,社会智库和体制机制的创新,对农村社会治理和贫困地区返贫工作是很重要的理论见解。
第二,从实践方面,既有对乡规民约实践传承的创新,还有在推动电商、互联网等现代化平台,在社会治理和反贫困工作中的有效利用,针对我们理论的思考,是一个先行和重要的实践。中国有句俗话,就是“实践出真知”,理论最重要的基础来源于实践,没有实践的支撑,理论都是空谈。
这是对我们10位专家发言学习和自己的一些认识,在这个基础上,我结合这个阶段的主题,谈一些自己的思考。这个主题设计得非常好,是“反贫困、农村社会治理中的社会参与”,重点是在社会参与。社会参与,各位专家都从自己的实践、理论进行了非常深入的思考。对于这个主题的重点,我认为首先要抓三个问题。
第一,谁参与的问题。我们谈到很多社会主体的参与,多元主体在我们研究过程中,都是自上而下,或者是自外而内的思考。那么自身致力于贫困群体或者是扶贫系统之外的外来者,如何参与这个活动?实际上参与者是反贫困的一个系统,既包括外来人,也包括社区内部的人。刚才各位专家都已经提到外来人应该由外变成内,应该把自己视作这个体系的一部分或者是其中的成员。另外,在这个体系里,我们要特别关注最重要的参与者不是外来的因素,而恰恰是被帮扶的贫困群体。我们应该有这个认识,就是贫困群体在这个系统中是主人,而不是被动的接受者。
第二,参与什么的问题。社会参与很明确,大家就是来参与扶贫帮困、解决贫困人口的生活和发展问题的,这个群体有它的特殊性,我们必须要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实践群体它的主体意识非常明确,应该是处于一个非常弱势的状态。我们国家致力于扶贫这么多年,对于贫困群体,从新中国成立以来通过组织化的形式,当然组织化形式在后来的一个阶段走得有点偏,在后来的发展中,就是以行政手段替代之前的手段,这样就割断了传统文化在乡规民约治理中起到的重要作用,这值得我们进行反思。但是改革开放以后,村民自治在现阶段的发展中也遇到一些问题,因为农村社会的发展变迁幅度非常大,有很多特点。村民自治在改革开放的前期实践中,存在很大的问题。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怎样参与到扶贫机制中,这就回归到怎样利用组织的方式问题。实际上就是把贫困群体的主体意识激发起来,让他们成为扶贫的主体,而不是被动的接受者,这是我的一个思考。
第三,如何参与的问题。这里有两方面内容:一个是开放式,首先是环境的开放,只有开放才能吸引和真正推动社会各种力量的参与,使参与式扶贫项目从被动到主动,再到一种自觉自量。我们的开放不仅仅是这一点,更大的是环境的开放,还有就是生态扶贫、社会治理的理念。其次是资源的开放,包括配置资源、使用资源。再就是权力的开放,参与式扶贫应该是一种参与主体的平等互助的形态,并不是每一个主体都是被动的,或者是一个组长控制这些工作。另一个就是在参与式扶贫中相互尊重的问题,我们说扶贫体系、社会治理体系里面有多元的主体,多元主体里面既包括政府、企业,还包括第三方部门,更重要的是包括贫困群体,在这里相互尊重形成一种合力,真正的扶贫才能够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