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6年06月 |
2015年6月27日至29日,作为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2015年年会四个重点论坛之一的“生态文明与开放式扶贫论坛”成功举行。论坛由国务院扶贫办、北京大学、贵州省人民政府主办,由中国国际扶贫中心、北京大学贫困地区发展研究院、中国社科院社会学所、贵州省社科院、贵州省扶贫办、贵州民族大学、招商局慈善基金会、黔西南州人民政府、中国新闻社贵州分社、普定县人民政府共同承办。本次论坛共分三场:在贵阳国际生态会议中心的主会场及在贵州民族大学和黔西南州的两个分会场。
参加本次论坛的有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副组长、国务院扶贫办党组书记、主任刘永富,贵州省委副书记谌贻琴,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经济研究部部长、研究员叶兴庆,中国国际扶贫中心副主任、研究员黄承伟,黔西南州委常委、州人民政府副州长邓家富,安顺市普定县县委书记方东等领导,联合国系统驻华协调员诺德厚(Alain Noudéhou),联合国开发计划署驻华代表处政策与伙伴关系团队主管芮婉洁(Hannah Ryder)等国际组织代表,北京大学党委书记、校务委员会主任朱善璐,中国社会科学院环境与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国务院参事室参事徐嵩龄,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首席专家、常务副秘书长、研究员鲍世行,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社会政策研究室主任、研究员,中国农村社会学会专业委员会理事长王春光等学者,互满爱人与人(NGO)首席代表迈克尔·海尔曼(Michael Hermann),云南连心社区照顾服务中心专家团主席、香港港专学院副教授陆德泉,招商局基金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陈毅力,友成企业家扶贫基金会副秘书长零慧等公益组织负责人等350余人。
本次论坛认为,开放式扶贫是减贫的重要理念,是开放和扶贫的辩证统一。在贫困地区发展道路上,开放和扶贫彼此融合,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缺一不可。开放能促进区域发展的硬环境和软环境改善,促进发展的机制创新,促进社会治理结构完善。实践证明,开放是加快地方经济发展、完善社会治理、提高科教文卫水平的活力源泉,由此改善区域物质文化生活、促进社会就业、提升区域福利,同时为扶贫机制创新提供基础。开放和扶贫的辩证统一,是扶贫模式创新、提高扶贫效果、实现反贫困可持续发展的重大原则。实现开放式扶贫,将更有效增进社会活力、促进社区发展、增强社会稳定,为贫困地区形成更具开放性的经济、社会发展环境提供支持。
第一,反贫困工作领域与工作目标开放。充分认识贫困的本质和反贫困工作的根本目标,扩大反贫困行动的工作视野与工作领域。充分认识贫困问题不只是经济问题,更是社会问题,同时也反映于环境、文化、社区可持续,发展政策更具包容性和平等性等诸多层面。反贫困工作不只是单纯的经济发展和货币收入增加的问题,可持续、有效的反贫困工作,最终既体现于人民群众的现金收入增加、物质生活的改善、拥有的财产总额增大,同时也包括贫困群体作为反贫困主体资格的充分落实、其平等发展权利的更大程度实现、社会合作机制的可持续成长、社区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永续提升、贫困地区社会政策水平的不断提高、社区社会资本的持续增强等,还体现为有尊严、有价值、有保障的生活得到支持。
第二,反贫困行动模式开放。反贫困工作的主要工作模式,需要从过往的政府完全主导扶贫开发工作,向政府、社会组织、企业、社区、贫困群体多元主体参与的反贫困模式转变;要考虑从主要支持产业发展,向支持贫困地区综合发展的方式转变;要考虑从主要支持大型项目,向在支持大型项目推动的同时支持贫困群体的综合能力成长转变;要在产业带动的同时兼具考虑支持社会合作、增加贫困群体的社会资本成长的方式转变;项目类型要从单一的支持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向包括社区福利成长、社区建设、社区公共事务管理能力提升的项目组合模式转变。
第三,反贫困参与机制开放。重新审视反贫困行动过程中政府与社会的合作机制,区域反贫困战略和规划的制定,要充分考虑支持贫困群体和贫困社区作为反贫困行动主体;要考虑建设社会组织、企业便捷参与的渠道和机制;要在扶贫开发工作推进及区域反贫困行动中重视治理机制的建设,扶贫项目本身也需要建立良好的治理机制,要完善项目规划、实施、监测评估各环节中的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