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6年06月 |
近年来,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推进,我国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传统的农户开始分化为非农经营户、兼业农户、专业大户和家庭农场等多种类型。其中,家庭农场因其具有农业家庭经营的制度内核,又能通过组织制度的创新来弥补普通农户“小而全、小而散”的弊端,受到政策层面的重视和鼓励。据农业部统计,截至2012年底,全国30个省、区、市(不含西藏)共有家庭农场87.7万个,其中已被有关部门认定或注册的共有3.32万个。为了解家农场与普通农户的资源配置和运行绩效的差异,课题组就家庭农场与普通农户发展情况设计了相关选项,并于2013年12月至2014年4月间组织来自10余所院校的学生利用春节假期回乡(安徽、江苏、河南、广东、浙江、四川、内蒙古、新疆、山西、辽宁10省份)的机会,开展农村入户调查。复查、整理后获得了已经认定的家庭农场35家、普通农户1071户的问卷调查资料。问卷调查结果表明:家庭农场在人力资本条件、土地资源利用、生产经营绩效等方面的表现总体优于普通农户,对于应对农业生产“后继无人”矛盾、解决“谁来种田”问题具有积极意义;政府扶持政策对于家庭农场至关重要,目前家庭农场的发展具有明显的政策主导特征;大部分普通农户并没有向家庭农场发展的意愿,发展家庭农场与支持普通农户两者不可偏废。
一 劳动力素质和资源配置情况
1.家庭农场的经营决策者劳动力素质总体较高,年富力强者和文化程度较高者所占比重较大
与普通农户相比,在家庭农场的经营决策者中,年富力强者(26~60岁)的比例超过97%,中专(技校)、大专及以上文化水平者的比例接近30%,男性比例接近95%,分别高出普通农户12.1、22.9和10.9个百分点。相比之下,普通农户的经营决策者老龄化问题较重,文化素质较低,且女性比例较高。在普通农户中,家庭经营决策者的年龄超过60岁者占14.4%,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者占28.5%,女性占13.6%。
2.家庭农场雇工经营较为普遍,投入农业的劳动时间较多
家庭农场有雇工的比例高达74.0%,劳动时间有86.0%用于农业生产,均明显高于普通农户,详见表1。可见,相对而言,家庭农场的劳动力使用超出了所在户劳动力的局限,且专业化程度较高。
表1 家庭农场和普通农户劳动力资源情况及配置情况
二 生产经营行为
1.家庭农场的行为目标更加注重经济效益,更加倾向为了交换而生产
无论是普通农户还是家庭农场,都将通过销售农产品或经营农业来获得经济收入作为其农业生产经营的主要目标,分别占79.4%和68.1%。但在家庭农场中,以此为最主要目的比例要高出普通农户11个百分点。可见,相对于普通农户,家庭农场经营目标的商业化程度更高。这在家庭农场对经营品种的选择行为上也有突出表现,家庭农场种植品种选择的首要依据主要集中在比较收益(40.0%)和绝对收益(23.3%),而普通农户选择农产品种植品种的依据主要集中在自食需要和传统习惯(占51.0%)。
2.家庭农场的土地经营规模远大于普通农户,对土地转入的依赖性更强
家庭农场的平均土地经营规模为646.33亩,是普通农户平均经营规模(49.62亩)的13倍。以2013年为例,家庭农场土地转入行为的发生比例达到62.86%(其中部分家庭农场以养殖业为主,故未流转土地,若扣除该因素,则家庭农场的土地转入行为的发生比例为85.70%),相比之下普通农户的比重只有28.85%,详见表2。
表2 家庭农场和普通农户土地资源利用情况
3.家庭农场的农产品销售渠道仍以传统方式为主,但与企业紧密合作的趋势已开始显现
无论是家庭农场还是普通农户,都把自己到市场上销售和由消费者、收购商到家里收购,作为农产品的主要销售方式。但相对于普通农户,家庭农场选择由消费者、收购商到家里收购这种“等客户上门”销售方式的比例要低10个百分点以上。而选择较现代的农产品销售方式作为首要销售渠道者占比,家庭农场明显高于普通农户。在家庭农场中,分别有15.63%和6.25%将由签过协议的企事业单位统一收购和由专业合作社组织统一销售作为首要销售渠道,分别高出普通农户11.5和3.2个百分点,详见表3。
表3 家庭农场和普通农户的农产品销售方式
4.家庭农场和普通农户都将农忙季节劳动力紧张作为主要困难,但家庭农场相对于普通农户资金周转困难更为突出
调查发现,家庭农场和普通农户生产经营面临的最主要困难,都是农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