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皮书数据库!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更多>> 课题组动态
更多>> 皮书作者
王伟光
  男,汉族,1950年2月出生,山东海阳人。1967年11月参加工作,1972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博士研究生学... 详情>>
李 扬
  1951年9月出生,籍贯安徽,1981年、1984年、1989年分别于安徽大学、复旦大学、中国人民大学获经济学学... 详情>>
李培林
  男,山东济南人。博士,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中国社会学会副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副所长。《社会... 详情>>

    温州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研究

    作者:张永苏 出版时间:2012年03月
    摘要:“十一五”以来,温州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取得了较快发展,文化服务设施网络得到不断完善,公共文化服务能力得到快速提高,公共文化服务内容和方式不断得到发展和创新。但由于历史欠账较多,公共文化服务建设尚存在投入偏少、发展不均、政策乏力、机制不顺、人才短缺等诸多问题。结合当前温州强市建设、城乡撤扩并、农村转并联等实际,应大力加强以“两馆一站”为重点的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政府公共服务体系的组成部分,是为满足社会的公共文化需求,由公共组织机构使用公共权力与公共资源,向公民提供公共文化产品的服务行为及其相关制度与系统的总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主要包括建立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能力、创新公共文化服务内容和方式、建设人才队伍等。一个合理的、科学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主体应该由政府、文化事业单位、非政府组织、企业组成。文化事业单位,是公共文化服务的中坚力量,是公共文化产品(服务)的主要生产(提供)者,这也是我们国家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所独有的、在主体构成上不同于西方国家的最大特色[1]。而拥有50多万从业人员、隶属于文化部的5万多个文化事业机构无疑是其中的核心力量,文化系统规模最大的基层组织“两馆一站”,即图书馆、文化馆、文化站,及其延伸到最基层的服务单位——农村(社区)文化室,便自然而然构成了我国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主体。

    2006年9月,《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明确将“公共文化服务”作为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更是明确地把“文化事业全面繁荣,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立,努力实现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作为2020年要实现的文化改革发展奋斗目标。2011年3~12月,笔者以当前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主体中的中坚力量“两馆一站”为重点,通过田野考察、问卷调查、访谈等方式,从政策理论、基础设施、组织机构、服务方式、资金保障、人才建设、评估体系七个方面,对温州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进行评估调查,并采集了2006~2010年温州市公共文化建设方面的数据,同时收集了本省和省外若干地区相关的公共文化建设资料和国民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些总体性指标。

    一 “十一五”以来温州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主要成就

    (一)文化服务设施网络不断完善

    “十一五”期间,温州市先后建成公共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大剧院等一批标志性建筑。目前,全市共有文化馆12个、图书馆13个、综合文化站292个、博物馆6个,公共文化服务设施总建筑面积411723平方米。建成省级“东海明珠”60个、省级文化示范村(社区)38个、市级“金海岸文化明珠乡镇”123个、市级文化示范村220个、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基层分中心179个,初步形成市、县、乡、村四级文化网络。全市8个县(市)建立了与省接轨的有线广播电视网络,有线电视用户143万户。全市建有市、县两级广播电视台10座,自办12套电视节目和12套广播节目,广播电视人口综合覆盖率分别达98.50%和98.38%,广播电视村村通实现100%全覆盖。

    2011年,总面积8185平方米的苍南县图书馆新馆已建成投入使用,泰顺文化馆、图书馆已建成,洞头图书馆、瑞安博物馆开始内装修,龙湾图书馆主体工程已竣工,乐清文化馆、图书馆及苍南文化馆在建设中,瓯海文化馆、图书馆已开工建设,平阳文化中心(图书馆、博物馆)进入工程设计阶段。全市农家书屋已建540家、在建256家。顺利完成广电惠民工程,为沿海渔民安装广播电视卫星接收设施466套,在全省率先完成年度工作任务。

    (二)公共文化服务能力快速提高

    一是文艺事业日趋繁荣。全市有国办艺术表演团体9个,剧种包括瓯剧、越剧、昆剧、木偶等,9个国办剧团年演出超过1000场,观众达200万人次,戏剧事业呈现创作、演出两旺的局面。创作改编了一批在国内产生一定影响的优秀南戏、越剧、瓯剧、昆剧等10多个新剧目。各类文艺作品获国家奖项20多个,省级140多个。二是文化遗产保护得到加强。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顺利完成,全市现有全国重点文保单位15处,省级文保单位50处,县(市、区)级文保单位551处,文物保护点近500处,博物馆、纪念馆馆藏文物近4万件,其中一级文物368件。举办陈列展览70多场,参加总人数近200万人次。非物质遗产得到保护,全市现有非遗909项,其中市级259项、省级97项、国家级26项,国家、省级传承人分别有19位、126位,省级传承基地5个、教学基地4个、生产性保护基地6个、宣传展示基地4个,健全完善了国家、省、市、县四级非遗名录保护体系。

    (三)公共文化服务内容和方式不断发展和创新

    一是公共文化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