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2年03月 |
功能区是在对不同区域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密度和发展潜力等要素进行综合分析的基础上,以自然环境要素、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生态系统特征以及人类活动形式的空间分异为依据,划分出的具有某种特定主体或主导功能的地域空间单元。[1]功能区建设是实现温州新型城市化的新举措。到2011年10月,温州已经确定38个都市型功能区和4个生态型旅游功能区共42个功能区已进行开发建设。
一 温州功能区建设的进程情况
2010年12月,中国共产党温州市第十届委员会第十次全体会议通过《中共温州市委关于制定温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了加快形成若干个现代化都市功能区。2011年,温州为了加快推动“1650”现代化网络型组团式大都市空间框架的形成,根据区域发展定位和资源整合要求,在温州大都市主中心、副中心地区,按照“区街(镇)合一”或“区街(镇)统分”相结合的管理体制,进行功能区建设。2011年1月,温州市委、温州市政府颁发的《关于加快城乡统筹综合改革的若干意见》提出了以功能区建设为平台,大力推进城乡统筹综合改革;温州市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六次会议审查批准的《温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了加快建设功能区,功能区一般面积大于20平方公里。2011年3月,温州市委、温州市政府颁发的《都市型功能区建设的指导意见》进一步提出了在各县(市、区)范围内,建设一批符合区域总体规划、拥有较大发展潜力、对区域发展带动力强的都市型功能区。2011年7月,温州市委办公室、温州市政府办公室颁发的《关于在永嘉等县设立生态型旅游功能区的意见》进一步提出了在永嘉、文成、平阳、泰顺等生态旅游资源较为集中的地区布局建设一批生态型旅游功能区。都市型功能区以先进制造业及现代服务业等产业开发、城镇旧城改造和新区建设为重点,主要布局在温州“1650”大都市区空间架构的主副中心等主要节点区。而生态型旅游功能区以生态休闲旅游开发及新农村建设为重点,主要布局在温州“1650”大都市区空间架构的主副中心辐射的旅游资源丰富、特色明显的城郊地区。到2011年10月,温州已经确定38个都市型功能区和4个生态型旅游功能区共42个功能区并进行开发建设。各功能区管委会主要领导干部正逐步到位,机构三定方案也先后明确,部分功能区(龙湾、永嘉、瑞安等地)管委会也已经开始运作。[2]
从城市化角度来看,温州功能区建设是一个复杂艰巨的系统工程,不仅涉及总体空间布局、城乡统筹空间布局、产业发展空间布局、基础设施建设空间布局、生态环境空间布局诸多方面,而且涉及功能区类型、功能、人口、面积、体制诸多方面。在类型、功能方面,在温州已经确定的42个功能区中,有38个都市型功能区[4个温州市本级的功能区和34个县(市、区)都市型功能区],有4个属于生态型旅游功能区(参见表1)。在体制方面,38个都市型功能区中有17个功能区与街道(乡镇)采取“区街(镇)合一”的管理体制,有21个功能区与街道(乡镇)采取“区街(镇)统分”的管理体制。
表1 温州功能区类别、数量、区域分布情况
在4个温州市本级都市型功能区中,温州生态园功能区建设最早,2002年8月,温州市第九届人大常委会通过有关生态园建设的决定。2009年2月,温州市人民政府通过了概念性总体规划;4月,总体规划正式通过评审,并上报有关部门审批。[3]2011年5月,为充分发挥温州城市东部地区的优势,在“1650”大都市总体格局下,将城市东部地区划分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龙湾中心区、空港新区、瓯江口新区和滨海开发区(现纳入温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等五大功能区,其中,龙湾中心区、空港新区为龙湾区直属都市型功能区,其余3个为温州市直属都市型功能区。
在34个县(市、区)都市型功能区中,各功能区情况虽然有所区别,但较难明确划分相应的类别,本文采用逐项排除法,将34个县(市、区)都市型功能区依次划分为生态休闲文化、政府驻地、非政府驻地新区、其他4种类别(参见表2)。
表2 34个县(市、区)都市型功能区类别情况
在4个温州生态型旅游功能区中,永嘉楠溪江风景旅游区,其区内楠溪江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4A级旅游景区和雁荡山世界地质公园楠溪江分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