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2年03月 |
一 导言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化不足、城乡二元的制度安排已成为制约现阶段温州发展的最大制度障碍,也为温州探索统筹城乡发展提供了持续创新的动力。2010年以来,温州市委、市政府紧紧抓住国务院启动第二轮农村改革试验区工作这一重大契机,召开全市统筹城乡推进城镇化改革发展动员大会,出台了《关于加快城乡统筹综合改革的若干意见》(温委〔2011〕1号)。作为温州城乡统筹综合改革的切入点,全市首轮农房集聚改造项目已全面启动,形成从试点启动到全面推进的良好态势。市、县(市、区)、镇(街道)、项目点的政策体系已基本形成。投融资平台也已全部组建,已成立84家新农村建设投融资公司(73家镇级,11家县级),注册资金24.76亿元。本文研究的丽岙街道,地处温州市瓯海区南部,是温州城区南拓的重要腹地,是全国著名侨乡,镇域面积34.7平方公里,下辖21个行政村,总户数约7424户,总人口数5万,外来人口数1.7万,户均宅基地面积0.22亩,户均居住建筑面积293平方米,是温州市统筹城乡综合改革首批11个试点乡镇(街道)之一。从2011年2月26日开始,该街道率先启动白门社区农房改造启动地块(下章村)工程、丽南社区农房改造一期工程等项目,进行农房改造集聚建设的改革试点,其创造的“功能置换、增减挂钩、总量平衡、滚动推进”已经成为温州农房改造集聚建设的新模式,成为“三分三改”[1]的切入点,更成为推进温州城乡统筹发展的主抓手。
二 温州农房改造集聚建设的主要做法
温州农房改造集聚建设是根据“农民可接受、政府可承受、发展可持续”的要求,解决好“地从哪里来、房在哪里建、钱从哪里筹、人往哪里走”等长期困扰各方的问题,创造了“功能置换、增减挂钩、总量平衡、滚动推进”模式,初步实现了农房改造集聚建设模式的创新。
1.创新融资方式解决资金难题
一是搭建农房改造建设投融资平台。遵循“面向新农村建设、市场化运作、规范化管理”的原则及现代企业制度要求,瓯海区将政府所有的办公楼等房产打包抵押给银行进行贷款,由财政垫付约30%资金、银行贷款70%资金成立区城投公司。然后由区城投公司注资3000万元,丽岙街道成立国有独资性质的温州市丽岙新农村建设投资有限公司,建立董事会和监事会,落实会计、出纳,均由街道机关同志兼职,主要经营农房改造项目和其他政府建设项目。然后,由温州市丽岙新农村建设投资有限公司与浙商银行、瓯海农村合作银行丽岙分行达成合作意向并开始融资。
二是引导农户缴纳置换房款。置换政策规定符合置换条件的农房户可以提前申请预订公寓房,申请预订并缴纳部分置换房款者,享有优先选房权,并给予其一定的奖励。
2.强调“双轮驱动”破解土地瓶颈
丽岙街道破解土地资源瓶颈主要有两条途径:一是通过“功能置换”办法,盘活“转而未供”、“供而未用”土地。如启动建设的下章村项目,原先是任岩松中学资金平衡用地,一直处于闲置状态,这次将其盘活置换用作农房改造。二是通过“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节约集约利用建设用地。如下川村农村土地综合整治项目已上报省国土资源厅审批,整治区面积222亩,建新区农房改造用地160亩(下川村123亩、姜宅村37亩)。
3.强化规划引领实现人口集聚
2007年,丽岙街道委托温州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编制了丽岙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并获得温州市政府批准。2010年以来,按照瓯海区委、区政府的决策部署,仙丽侨乡文化区作为一个都市型功能区,范围包括仙岩、丽岙两个街道办事处,面积71.7平方公里,定位于花卉园林之乡、侨乡文化集聚区、都市工业基地,目前仙丽侨乡文化区规划已经完成初步方案。根据初步方案,丽岙街道规划布局4个组团,即文教体综合组团(中心集聚区)、2个商住组团(中心村新社区)和都市农业观光区。规划突出“创意硅谷、休闲乐园”的建设理念,形成文化创意、先进制造、都市农业、绿色休闲等四大主导功能,成为产业有序集聚、资源有机整合、休闲优势突出的城市功能区,实现人口集聚、城镇化建设发展的合理布局。
4.遵循“三可”原则形成置换政策
丽岙街道根据“农民可接受、政府可承受、发展可持续”和“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按照“一次整体规划、分期分批建设、逐步完善功能”的思路,坚持“户为单位、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