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皮书数据库!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更多>> 课题组动态
更多>> 皮书作者
王伟光
  男,汉族,1950年2月出生,山东海阳人。1967年11月参加工作,1972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博士研究生学... 详情>>
李 扬
  1951年9月出生,籍贯安徽,1981年、1984年、1989年分别于安徽大学、复旦大学、中国人民大学获经济学学... 详情>>
李培林
  男,山东济南人。博士,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中国社会学会副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副所长。《社会... 详情>>

    “一带一路”背景下的文化交流与展望

    作者:余建 出版时间:2016年07月
    摘要:

    丝绸之路是通商之路,更是文化交流之路。“一带一路”战略是中国改革开放发展到新的历史阶段后,为推动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而提出的国际区域合作新模式。“一带一路”战略是在平等包容的文化认同基础上的构想,“文化包容”和“民心相通”则是丝绸之路文化内涵的体现。“一带一路”战略涵盖的区域,是我国与外部世界文化交流相对薄弱的地区,也是发展程度与我国类似或相似的国家集中的地区。本文分析了“一带一路”战略与文化交流的关系;剖析了中国对外文化交流的现状;提出了推进“一带一路”文化交流的几个重要议题,包括积极倡导丝路精神和价值观,加强文化交流制度建设,发挥中国特色文化交流体制优越性,推动丝路文化交融的系统建设等;最后对“一带一路”文化交流做一点个人的展望。

    Abstract:

    The Silk Road was a trade route,and even more a cultural exchange route. “The Belt and Road” strategy,proposed by China after its reform and opening up has embarked on a new historical stage,is a new model for inter-regional cooperation to boost the deeper development of economic globalization. “The Belt and Road” strategy is a conception based on equal and inclusive identity of different cultures,while the “inclusive culture” and the “common human mind” embody the cultural connotations of the “Silk Road”. That “the Belt and Road” strategy covers an area where cultural exchange between China and the outside world is relatively rare,but it is also an area where many of the countries,similar to China,are less developed.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relations between “the Belt and Road” strategy and the cultural exchange,examin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cultural exchange between China and foreign countries,and puts forward a few important topics on boosting cultural exchange alongside “the Belt and Road”,including actively advocating the “Silk Road” spirits and values,consolidating the construction of cultural institutions,putting to positive play the advantages of the cultural exchange syste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and promoting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Silk Road” cultural integration system. Finally,the author gives a bit of personal outlook at the cultural exchange under “the Belt and Road”.

    随着中国“一带一路”战略的正式实施,世界的目光又回到了丝绸之路这一古老的文明与文化之路上。曾几何时,丝绸之路作为一条大动脉,在陆地与海洋上连接着亚欧非大陆,是中华文明与亚欧非其他各大文明融汇的联络线。在近现代,国际舞台上各个主角轮番登场,国际政治风云变幻,丝绸之路在开放与封闭之间时隐时现,兴衰起伏,承载着希望,书写着历史。

    “一带一路”是一种战略,一种愿景,也是促进文化交流的希望之路。两种或多种文化主体之间的互通与互联过程中,文化相近则交流基础好,文化差异大则因势差而更利于互通有无。广义的文化交流是指不同文化主体之间多层面(国家、非政府组织与企业以及其他民间层面)、多渠道(包括外交、商贸、教育、人口迁徙等)进行的文化互动的总和。本文所指的文化交流,主要指国家之间通过政府主导或引导进行的国际文化主题交往活动。

    一 “一带一路”战略与文化交流

    “一带一路”战略能否成功实施,核心在于能否重拾丝绸之路承载的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文化精神,综合发挥并放大其推动不同文明融合、促进不同文化交流的孵化器作用。看待“一带一路”背景下的文化交流与合作,需要将视野放在更大的空间和时间内,进行多维度的研究与分析。

    (一)世界再次聚焦丝绸之路

    2013年9月7日,习近平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发表演讲并提出了“丝绸之路经济带”概念;2013年10月3日,习近平在印度尼西亚国会发表演讲时提出共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这引发了世界的热议。2014年11月,习近平分别在2014年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以及“加强互联互通伙伴关系”东道主伙伴对话会上阐述了“互联互通”及其与“一带一路”战略的关系。他指出: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与“互联互通”相融相近、相辅相成。如果将“一带一路”比喻为亚洲腾飞的两只翅膀,那么“互联互通”就是两只翅膀的血脉经络。

    2015年3月,李克强总理所做的政府工作报告将“一带一路”发展战略确定为“构筑全方位对外开放新局面”的重要支柱;随后,国家发改委、外交部、商务部于2015年3月28日联合发布《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提出共建“一带一路”的“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一个利益共同体、责任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的基本框架。至此,“一带一路”战略构想的内涵全方位展示在世界面前。习近平在2015年4月的印尼雅加达亚非领导人会议和万隆会议60周年纪念活动上多次对“一带一路”战略进行阐述,“一带一路”赋予了万隆精神新的内涵。

    “一带一路”背景下,基于共同的愿景,很多国家明确表示将其自身的发展战略与“一带一路”战略对接或积极参与这一宏大计划,目前已经有60多个沿线国家和国际组织对参与“一带一路”建设表达了积极态度。在亚太经合组织框架内,在上海合作组织框架内,各成员之间正在政治、经贸、科技、文化、能源、交通、旅游、安全等领域开展更有效的合作。中国与东盟、阿拉伯国家已经进行的各种合作机制,几乎涵盖了政治、经济、文化、人文各合作领域。在文化交流与合作方面,2016年我国与埃及、印度、哈萨克斯坦、伊朗、泰国、亚美尼亚、波兰、芬兰、匈牙利等许多国家都启动了实质性的行动计划。

    《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将“文化包容”“民心相通”作为“一带一路”战略构想的重要内容,这要求我们重新审视这一地区的文化交流工作,如此才能开创亚太地区乃至世界文化发展的新局面。

    (二)文化交流助力“一带一路”战略

    “一带一路”是中国改革开放发展到新的历史阶段后,对世界经济格局现状的一种反思与调整。中国早期的改革开放重点是注重引进美、欧、日等西方世界先进的技术、产品、文化与管理理念,旨在冲破樊篱,重返国际关系体系,这也导致了中国与亚非拉发展中国家的交流与合作处于严重滞后与脱节的状态。当今,中国的飞速发展同时面临多重发展瓶颈,而亚非拉很多国家也需要与中国加强合作,以合作共赢、合纵连横,在共同利益基础上共同描绘新的国际政治、经济与文化的版图。

    “一带一路”战略作为中国的国家战略,由中央最高决策层对外倡导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