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6年07月 |
近年来中国经济与零售业增长放缓态势明显,国内大卖场及超市面临的发展形势不容乐观:一方面,房价上升、商铺租金增加,同时,人力成本增加、人工费用高企,零售商运营成本不断提升,利润空间受到挤压;另一方面,电子商务迅猛发展,网购技术日益成熟,配送网络日益完善,网购在中国日益普及,对线下零售业态的冲击日益显现。2015年,很多传统零售商转变观念,致力于依托信息技术的升级改造。积极利用互联网创新运营模式和商业运作模式,以适应这个数码时代,预计这个趋势将会在“十三五”期间持续。
一 概况
(一)大卖场及超市销售增长回落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4年大卖场及超市的总销售收入分别达4647亿元及2892亿元,跟2013年的4737亿元及2889亿元的销售收入相当接近,大卖场的销售额不但没有增长反而下降了,超市则只增长了3亿元,两者的增长几乎处于停滞状态。
根据中国连锁经营协会发布的《2014年中国快速消费品连锁百强》,快速消费品连锁百强企业在2014年的销售规模达1026亿元,同比增长6.5%(见图1)[1]。近年来,中国不少大卖场及超市经营时困难重重,行业增速远远不及电商行业,发展亦因经济增长缓慢、顾客信心薄弱及营运成本上升而受阻。
图1 2008~2014年快速消费品连锁百强同比销售增长率
(二)人工费用占总营运成本逾半
中国连锁经营协会与普华永道针对103家在中国上市的大卖场及超市的财务业绩进行研究,报告指出大卖场及超市在人工上花费最多[2]。2014年,人工成本占调查企业总开支的54.4%,租金及水电则分别占31.1%和14.5%。
2014年,员工人数同比下降0.5%,人工成本却同比增长6.7%,反映薪金在2014年仍显著上升(见表1)。
表1 2013~2014年大卖场及超市主要KPI
(三)电子商务日益普及
随着电商持续发展、网购人口增加及消费模式转变,网上销售食品和生鲜农制品将会更加普及。快速消费品行业正加紧投放资源,发展互联网业务:快速消费品零售商百强中,37%已开设网上平台,2014年平均带来3755万元销售收入,约占总销售收入的0.9%,高于2013年的0.2%。在需求方消费者的网上购物行为和供给方多样的网上经营模式的推动下,电子商务在中国日益普及。
二 竞争格局
(一)大卖场及超市百强中的重点企业
表2显示了2015年快速消费品连锁百强中的重点企业,当中大多涉足大卖场及超市业务,华润万家名列榜首,高鑫零售、沃尔玛(中国)、联华及永辉紧随其后。
表2 2015年快速消费品连锁百强中销售额前三十强
大部分大型大卖场及超市主攻国内市场,其中规模较小的本地超市与大卖场以区域扩张为主,国外企业则以全国扩展为主。
(二)国外企业门店数量增长快,国内企业销售收入增长快
过去几年,本地零售商趋向于主导市场。2014年快速消费品连锁百强中,本地零售商的销售规模同比增加7.5%,国外零售商同比只增长4.4%。然而,国外企业的优胜之处在于其拓展速度,国外与本地零售商的门店数量同比增长率分别为16.8%和4.4%(2015年数据暂未公布)。
(三)市场下沉
对很多快速消费品企业而言,虽然一、二线城市依然是关键,但近年来三、四、五线城市的营销收入显著上升。根据贝恩公司的报告,2014年一、二线城市的销售额仅同比增长2%,远低于三、四、五线城市带来的7.7%的同比增长率(图2)[3]。越来越多的大卖场及超市积极在中小城市开拓业务:高鑫零售宣布将继续在中小城市成立新大卖场[4];中国沃尔玛亦于2015年在四、五线城市开设商店,地区包括内蒙古赤峰、云南丽江、福建霞浦及浙江平阳[5]。
图2 2012~2014年各线城市快速消费品零售市场的收益比例
(四)关店数量上升
近年来,大卖场及超市纷纷减慢开店速度,快速消费品连锁百强的新门店数量增速放缓,同比增长率由2013年的7.6%跌至2014年的5%[6],很多零售商翻新店铺并关闭亏损的门店。据联商网统计,多达138家大卖场及超市在2015年关店(见表3),主要是店铺位置不当、个别地区的大卖场供应过剩,以及租金与人工成本高昂。
表3 2015年部分大卖场及超市的关店情况
三 大卖场及超市的发展趋势
(一)模式多元化
1.小型模式
小型店近年来一直深受欢迎,大卖场如家乐福、麦德龙、华润万家、大润发等都已开设小型店。家乐福首家便利店Easy Carrefour在2014年11月于上海开业,发展便利店业务。试水店占地300平方米,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