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6年07月 |
一 概况
伴随着居民收入的增加和消费者需求由量向质的转变以及便利性、体验性的提升,便利店、社区店等与消费者需求相一致的小型商店近年来在中国备受欢迎,是商业零售业所有业态中发展最快、绩效最好的业态。这些小型店共同的特征是接近社区和顾客,能为顾客提供更方便、周到的服务,不但能够满足消费者的购物需求,还能满足消费者的情感交流需求。2014年,便利店的销售收入达408亿元[1],是2009年的两倍多,门店数目达26345家[2],几乎是2008年的两倍[3](见图1和图2)。随着最近小型业态在中国零售市场的火热发展,预计便利店的业务在未来几年仍将持续增长。
图1 2008~2014年便利店销售额
图2 2008~2014年便利店门店数目
人工成本是便利店最大的开支,过去数年持续上升,占总营运成本的60%多。中国连锁经营协会及普华永道对41家主要便利店的研究报告显示[4],2014年人工成本占调查企业总成本的60.0%,低于2013年的61.2%(见图3)。租金同比增幅最大,达15.5%,人工成本与水电则分别为7.6%及6.0%。表1显示,2014年总员工人数同比下跌2.2%,人工成本却同比增加7.6%,显示薪金在2014年仍显著上升。很多24小时或者至少16小时营业的便利店都需要换班,所以每平方米员工密度高于其他业态,带来较大的人工成本压力。
图3 2013~2014年便利店成本结构
表1 2013~2014年便利店主要KPI
二 便利店区域分布及发展格局
在地区发展方面,中国便利店的发展仍不均衡,广东和上海的门店最为密集,两座城市均有超过5000家便利店。沿海地区的便利店发展较内陆成熟及集中,华南的发展比华北快。
图4 不同省份的便利店门店数目(截至2015年2月)
中国连锁经营协会于2015年5月发布“2015年中国便利店服务指数”[5],评估不同省份便利店的服务,评估项目包括店铺密度、增长性、便利性和政策扶持力度。深圳与广州排在首位,反映深圳及广州便利店的服务较其他城市成熟。南宁、大连、石家庄及沈阳紧随其后(见表2)。
大部分便利店连锁以地区经营为主,目前尚未有全国领先的企业。根据中国连锁经营协会统计,不计入易捷和昆仑好客等加油站型便利店,2015年美宜佳拥有最多门店,包括7400家店铺,其次为天福、红旗连锁、上好及快客(见表3)。
表2 2015年中国便利店服务指数(2015年5月)
表3 2015年便利店运营商前十(按门店数量排行)
一般外国连锁店品牌较积极拓展业务到全国,本地企业则大多集中于个别地区。日本连锁便利店罗森在中国的分店遍布上海、杭州、宁波、江阴、无锡、镇江、北京、大连及重庆,另一所日本连锁全家便利店亦在多地设有门店,包括上海、广州、苏州、无锡、成都、杭州、北京、东莞和深圳。然而,国内企业倾向于集中经营,如天福主要在广东开店,红旗主要在四川一带扩展,苏果主要在南京一带经营。
零售商往往采取多元经营战略,希望充分利用其他业态的采购能力。普华永道和中国连锁经营协会研究表明,60%零售商以多元模式运营[6]。湖南步步高旗下经营超市、百货商店及电器专门店,更在2015年6月推出“云猴Wifi便利店”计划,在住宅社区开设便利店,除了售卖货品外,亦提供快递收发、线下支付等服务[7]。华润万家早已实施多元经营,包括大卖场、超市与便利店,并于2015年9月收购Tesco Express,为本地社区提供生鲜食品。
三 便利店发展趋势
在信息技术日趋成熟、互联网应用日趋普及的时代背景下,伴随着消费者消费能力的提升和消费行为的转变,适应消费者需求的便利店呈现以下几个明显的发展趋势。
(一)线上、线下联动
便利店正积极转型,通过庞大的门店网络推行O2O策略,如提供门店自提服务、建立跨境电商平台、接受手机付款、在社交网络销售。不过,很多连锁便利店的O2O服务尚未成熟,仍在试水阶段。
然而,便利店的核心竞争优势仍然在于其适当且价廉物美的产品。便利店在推行其他增值服务的同时,亦专注于挑选合适的商品组合,并提供良好的商品和生活服务。
1.门店自提
自2013年起,主要连锁便利店包括全家便利店、东莞美宜佳、太原唐久已联合主要电商提供门店自提服务,一方面便利店可以增加客流,另一方面电商可以减低物流开支,并有更多提货地点让客户选择。
2.接受手机付款
日本连锁便利店罗森与支付宝达成合作协议,逾400家江苏、浙江及上海的门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