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2年01月 |
党的十七大以来,社会管理日益成为各级党和政府的主要任务之一。党中央提出要把社会管理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建立和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合理调节社会利益关系,促进社会和谐稳定。要完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管理格局,一个关键的环节就是要巩固党和政府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2011年7月,胡锦涛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着重指出,密切联系群众是我们党的最大政治优势,脱离群众是我们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要求我们党要继续贯彻群众路线,创新群众工作。
人民团体和社会组织作为沟通党和群众的桥梁以及联系国家与社会的纽带,在创新群众工作和社会管理体制中的作用和意义越来越突出。在我国人民团体中,工会作为国家政权的重要社会支柱,具有覆盖面广、组织架构健全、法规制度完善等突出特点,同时还有做职工群众工作的优良传统和独特优势。我国的国情决定,在非公经济组织中工会是依法开展社会管理最重要的社会力量,随着经济结构和社会管理形势的发展,更充分地发挥工会的地位和作用将是一个必然的趋势。
一 上海市工会参与社会管理的背景与现状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的职工队伍也发生了全面、深刻的变化,职工诉求更趋复杂,劳动关系越来越呈现出层次复杂、矛盾突出的态势。近年来,上海职工队伍的总量和结构都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工会工作面临新的挑战和机遇。截至2011年6月底,上海从业人员数量已从“十五”末的860多万人增长到目前的1100万人左右。其中,外省市户籍的来沪就业职工越来越多,农民工已近500万人。代际结构发生明显变化,80后职工已占职工总数的20%。文化程度显著提高,大专以上文化程度近60%。新生代农民工(1980年以后出生)更是占到农民工总数的40%,其中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占71%。同时,非公经济职工日益成为全市职工的主体,外商、港澳台和私营民营等非公经济职工已占全市职工数的77.2%。在非公企业和农民工群体中的群体性事件开始上升,这些矛盾与劳动关系中的历史遗留问题、发展中的不均衡问题等,对当前的社会稳定提出了新的挑战。
从政策背景来看,党的十七大以来,党中央全面提出科学发展观,以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发展战略,加强社会管理的重要性日益提高。作为联系党和群众的主要桥梁和纽带——工会参与社会管理的意义和紧迫性越来越明显。加强工会参与社会管理的体制和机制建设,首要的任务就是要顺应当前职工群体结构的重大历史性变化,提高工会覆盖率,把传统体制中未能覆盖以及活动相对薄弱的企业和组织纳入进来。同时要更加有力地维护工人阶级的利益,提高工人收入,让劳动者更充分地分享发展的成果。在2010年7月召开的中华全国总工会十五届四次执委会议上,王兆国同志在代表党中央发表的重要讲话中提出“两个普遍”的工作目标:到2012年,中国企业法人单位工作建会率要达到90%以上,职工入会率达到92%以上,基本实现企业依法普遍建立工会组织的目标,最广泛地把包括农民工、劳务派遣工在内的广大职工吸收到工会组织中;力争到2012年,基本在各类已建工会的企业依法全面推行工资集体协商。
面对新的形势和挑战,上海工会认真落实市委和全总工作要求,围绕全总提出的“两个普遍”的目标任务,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积极参与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取得积极成效。
第一,开展集中建会行动,提高工会覆盖率。面对社会管理和工会工作的新形势,上海市总工会响应全总号召,开展了“广普查、深组建、全覆盖”集中建会行动,大力推进基层工会组建和会员发展工作,提出以服务业、小型非公企业和农民工、劳务工等为重点,切实加强世界500强外资企业、台资企业建会工作等工作要求。各个区县根据自身特点,针对不同企业和单位的情况,创新体制机制努力提高基层工会覆盖率。在静安区,各街道总工会和企业工会之间以商务楼宇为单位建立“楼宇工会联合会”,截至2010年底,全区107幢商务楼宇建立了工会联合会,建制率达到90%以上,覆盖近5万名非公企业“白领”。青浦区香花桥街道根据部分村(居)企业比较分散、规模较小的特点,探索了村(居)工会联合会规范化建设等新模式,工会会员覆盖率在较短时间内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