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皮书数据库!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更多>> 课题组动态
更多>> 皮书作者
王伟光
  男,汉族,1950年2月出生,山东海阳人。1967年11月参加工作,1972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博士研究生学... 详情>>
李 扬
  1951年9月出生,籍贯安徽,1981年、1984年、1989年分别于安徽大学、复旦大学、中国人民大学获经济学学... 详情>>
李培林
  男,山东济南人。博士,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中国社会学会副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副所长。《社会... 详情>>

    积极培育社会组织 努力构建同心家园——静安区静安寺街道培育扶持社会组织的实践与探索
    ——静安区静安寺街道培育扶持社会组织的实践与探索

    作者:陈炜佳 谢天 邵漪 俞厚未 出版时间:2012年01月
    摘要: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必然要求。探索完善社会管理新格局,重点在基层,难点也在基层。如何切实加强党的领导,强化政府社会管理职能,逐步引导各类社会组织加强自身建设、增强服务社会能力,不断发挥社会组织和基层群众参与社会管理的基础作用,是基层党委和政府社会管理创新中面临的首要问题。多年来,上海市静安区静安寺社区(街道)党工委、街道办事处积极探索符合辖区社会组织特点的工作模式,通过枢纽化党建、多元化保障、激励化扶持、规范化管理、项目化运作、个性化培育六方面培育和扶持,引导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充分发挥社会组织“凝聚群众、转移职能、共建和谐”的积极作用,在社区层面探索创新社会管理、推进社会建设上开辟了一条新路。本报告旨在梳理总结经验,供理论研究和实践工作者参考。

    静安寺街道位于静安区西南部,东起富民路、常德路,西迄镇宁路,南至长乐路,北接万航渡路、新闸路,辖区面积1.57平方公里,下设11个居委会。现有居民1.4万户,4万人,389个居民小组;辖区内商务楼宇33幢,“两新”组织2128家。辖区面积虽然不大,但商务楼宇林立,“两新”组织汇聚,商业商务发展迅猛。同时,辖区内邻里相亲、守望相助的老式里弄众多,具有知识分子多、知名人士多、侨胞侨眷多、高龄人口多等特点,自主参与社会事务的需求比较强烈。

    同时,社会经济建设发展已进入关键时期,给社会进步带来了巨大活力,但与此同时,也产生许多矛盾和问题。例如,老百姓的民生需求日趋多样,但政府能够提供的公共服务资源还较有限,难免会有所疏漏和不足。社会维稳工作压力不断增大,但政府与百姓之间的空间较小,缺乏减压阀和缓冲带。公民社会初具雏形,但政府推进民主自治的能力和水平还需提升。社会对政府转变职能、改进管理方式、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的需求日益凸显,但能有效实现政府“瘦身”、基层减负的办法还未真正寻获,政府职能转移还不到位,无法腾出更多精力来思考真正需要做的事。

    经济、社会结构的这种复杂性和多元性让静安寺街道更早、更为清晰地感受到社会组织培育,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社会管理体制创新的迫切性和必要性。因此近年来,静安寺社区(街道)党工委积极探索符合静安寺街道社会组织特点的工作模式,进一步加大对社会组织培育和扶持的力度,形成了枢纽化党建、多元化保障、激励化扶持、规范化管理、项目化运作、个性化培育的“六化”工作法,并取得了先发优势。

    一 枢纽化党建,把好社会组织政治方向

    社会组织是党的重要工作臂膀,其健康发展离不开党的引领,必须坚持党的领导。街道以开展“同心家园”区域化党建工作为契机,努力把好社会组织的政治方向。一是搭建社会组织党建网络。在条件成熟的社会组织中成立党支部或联合党支部,并设立党建联络员,实现了党建网络全覆盖,至今已成立党支部4个,党的工作小组1个,配备党建指导员18名。成立群众文体团队党建工作指导中心,团队的党员人数3人以上的成立党建工作小组,党员人数3人以下的设立党建联络员,无党员的派遣党建指导员,目前,共派出党建指导员15名、党建联络员133名,切实加强了松散型群众文体团队中党的凝聚力。如外来务工人员比例较高的青凤老年人服务社,成立了独立党支部后,加强了对党员、积极分子的培养和教育,先后有13位家政服务员向党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报告。二是凝聚社会组织领军人才。街道积极关心和培育社会组织中素质好、能力强、热心于社区公益事业的领军人物,他们既在群众中有较高的威信,又能在党和政府领导下共同参与社区服务,涌现了柏万青、方佩儿、康志坚等一批号召力强的社会组织负责人。三是畅通社会组织诉求渠道。探索建立有效的双向沟通机制,一方面组织社会组织代表参加社区代表大会、社区党建联席会、精神文明建设推进会等重要会议,共议社区大事,共促社区发展;另一方面通过座谈、调研等形式,定期听取社会组织对社区建设管理的意见建议,对合理的建议予以积极考虑采纳,对提出的困难和问题帮助协调解决。

    案例:“社会组织党建怎么抓?”对于这个问题,街道党工委一直以来没有停止过摸索和尝试的步伐。2007年,街道成立了社会组织联合会,并同步成立党总支。成立初期,党总支成员反复讨论社会组织党建工作的开展方式,重“建党”还是重“党建”?有说要将街道社会组织所有会员党员转入党组织关系的,有说3个党员以上要成立党小组的,大家争得面红耳赤。最后还是由街道党工委书记拍板决定:只在成熟的社会组织内建立活动型党组织,或者通过党建联络员的方式开展工作。大家都统一了思想:社会组织党建不在于组织关系的转移,而重要的是怎么发挥作用。自2007年起,街道开展同心家园区域化党建时,也将社会组织作为重要阵地。党工委成立了同心家园共建理事会,将街道老年协会、青凤老年生活服务社等作为重要的理事单位,共商社区发展大计。同时,还成立了同心家园共建理事会社会组织分会和同心伙伴服务点,搭建了辖区内社会组织的共治平台。通过这个平台,社会组织“近水楼台先得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