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6年07月 |
过去六年,坪山新区实有人口不断增长,已达63万人,其中非户籍人口为60万,“十三五”期间,新区管理人口预计将达到200万人。在这一背景下,融合问题既是稳定的问题,也是发展的问题,如何实现巨量流动人口的有效融入,是我们面临的重大课题。坪山新区在全市社会建设“织网工程”综合试点基础上,以“织网工程”为抓手,积极探索创新,构建了人群融合工作新常态,下面从四个方面分析。
一 坪山新区推进非户籍人口社会融合的重要性
坪山新区户籍人口与非户籍人口比例倒挂严重,截至目前,户籍人口与非户籍人口之比为1∶20,远高于全市的1∶6,其中78%的非户籍人口仅为高中(中专中技)学历,绝大部分为从市外、省外流动到新区就业的人员,具有“三低一轻”的特点,即学历构成偏低、劳动技能偏低、对新区的认同感偏低、年龄结构较轻等特点。他们在为新区发展做出重要贡献的同时,也给新区社会管理和社会建设带来了挑战,推进新区非户籍人群融合势在必行。
第一,推进非户籍人口社会融合是新区践行“五大发展理念”的重要途径。“十三五”开局之年,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来指导发展,新区通过探索和实践推进人群融合,增强新区居民的“获得感”,让“共享”理念在新区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第二,推进非户籍人口社会融合是新区建立更高质量民生幸福城市的重要因素。经济融合、心理融合等维度显著影响户籍人口和非户籍人口的幸福感。提高民生幸福感对加快新区社会经济建设,促进新区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第三,推进非户籍人口社会融合是新区探索创新社会管理服务的有效手段。在当前社会转型期、高速发展期,社会管理面临更为复杂的情势,2016年是新区“城市管理治理年”和“攻坚克难年”,大规模非户籍人口存在对新区认同感偏低、家园意识淡薄等社会融合问题,成为新区政府面临的重要课题。准确把握新区非户籍人口社会融合现状,深入分析其影响因素,促进其社会融合,将成为新区创新社会管理服务、衡量管理服务水平、改善政府管理服务手段的重要依据。
第四,推进非户籍人口社会融合是新区解决人口倒挂的重要助推器。新区户籍人口与非户籍人口比例倒挂严重,非户籍人口在为新区发展做出重要贡献的同时,也为新区未来的社会经济发展带来挑战,了解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合程度能够为新区统筹解决人口结构合理分布提供方向指引。
第五,推进非户籍人口社会融合是新区推进城市化进程的必然要求。新区目前已进入跨越式发展阶段,城市化进程不断推进,民生建设取得了新进展。为保证非户籍人口更好地服务新区,保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应加快推进社会融合过程。
二 坪山新区非户籍人口社会融合的现状
(一)非户籍人口与户籍人口存在文化隔阂
坪山本地方言为客家话,户籍人口基本都会说客家话,但非户籍人口中有45%既听不懂也不会说客家话。虽然普通话在户籍人口与非户籍人口中都较为普及,但方言导致两个人群之间的交流与接纳依然有限,文化隔阂依然存在,并反映在两个群体的生活习惯、价值观等方面。此外,大部分非户籍人口由于处在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的双重边缘,对文化服务的享受局限性较大,导致其与户籍人口的文化隔阂进一步加大。
(二)非户籍人口与户籍人口存在收入空间隔阂
坪山户籍人口和非户籍人口职业差异很大。户籍人口失业率达30.4%,主要原因是不愿意在以非户籍人口为主的行业就业,且部分家庭主要依靠房租和集体经济分红生活,存在“半城市化”问题;非户籍人口失业率16.3%,主要从事体制外工作,工作稳定性低,经济压力大;非户籍人口平均月工资3317元,高于户籍人口的3046元,但平均小时工资为14.3元,低于户籍人口的16.9元,原因是非户籍人口平均每周工作58.3小时,远超户籍人口的44.8小时,更远超过法定工作时间,非户籍人口的高工资是以牺牲休闲时间为代价的;非户籍人口81.6%租住本地人房子,而户籍人口82.7%拥有自建房或商品房;户籍人口“安居”但有待“乐业”,非户籍人口既未“安居”也未“乐业”。
(三)非户籍人口与户籍人口存在社会参与隔阂
与户籍人口相比,非户籍人口在社会支持的提供和社会资源的动员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