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6年07月 |
一 深圳人口规模与结构概况
(一)深圳人口基本概况
1.“十二五”期间深圳市人口规模状况
从人口总量上看,“十二五”期间深圳市人口规模呈现快速增长趋势。《2015年深圳统计年鉴》的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底,深圳市年末常住人口达到1077.89万人,其中户籍人口332.21万人,非户籍人口约有745.68万人,常住人口年平均增长约为10.17万人(见图1)。
图1 “十二五”期间深圳市人口规模状况
根据“织网工程”的数据,2014年末,深圳市实际管理人口达到1824万人,其中户籍人口为356万,非户籍人口1468万;2015年末,全市实际管理人口1952万人,其中户籍人口为368万,非户籍人口1584万。
从各行政区划来看,根据《2015年深圳社会建设统计年鉴》数据,常住人口规模前三位分别是宝安(286.33万人)、龙岗(205.24万人)、龙华(151.15万人),而常住人口规模较小的行政区分别是大鹏(13.56万人)、盐田(22.12万人)和坪山(35.61万人)。
织网数据中实有人口的空间分布与常住人口分布大体一致,2015年末,深圳实有人口前三位的行政区分别为宝安区(495.35万人)、龙岗区(399.19万人)和龙华区(251.97万人),而人口分布较小的行政区分别是大鹏(14.43万人)、盐田(25.38万人)和坪山(58.06万人)(见图2)。
图2 2015年深圳各行政区年末实际管理人口
2.“十二五”期间深圳市人口增长状况
从统计年鉴可以看到,“十二五”期间,深圳人口增长速度处于较高水平,年平均人口出生率为18.38‰,虽然人口死亡率也呈现逐年上升趋势,但年平均水平维持在1.5‰左右,远低于全国死亡率的7.15‰;而从“织网工程”的数据库可以看到,2014年末至2015年末,全市户籍人口增加33.13‰,而实有人口增加79.72%,外来人口增长速度明显快于户籍人口的增长。
(二)深圳人口结构概况
1.户籍人口状况
深圳存在着明显的户籍人口与非户籍人口比例“倒挂”的现象。大量的外地人口进入深圳生活和工作(见表1)。
表1 2011~2014年深圳市户籍人口与非户籍人口比例
图3 2014年末户籍与非户籍人口分布(年鉴)
从图3可以看到,深圳市的非户籍人口主要集中在宝安、龙岗和龙华等西北部片区,而东部地区的大鹏、盐田和坪山则相对较少。可进一步计算各行政区非户籍人口与户籍人口的“倒挂”比例。
从人口跨区域流动情况来看,深圳作为外来移民人口城市,庞大的外来务工人员是其人口结构中的一大特征。
从流入人口的分布可以看到,深圳外来人口主要来自广东(非深圳本地)、湖南、广西、湖北、四川、江西以及河南等7个省份(见图4)。其中除河南以外,其他省份的流入人口规模均超过100万。这说明深圳作为外来移民城市,对国内中部落后地区的劳动力资源具有很强的吸引力,但对东部沿海以及西部地区的吸引力则相对较弱。将流动人口按东、中、西三个区域进行区分比较。从图5可以看出,东部地区与中部地区的流入人口基本持平(东部地区为41.14%,中部地区为40.88%)。而西部地区的流入人口则占16.14%,其他地区占1.83%。
图4 2015年末深圳市外来人口原居地分布状况
图5 东、中、西部流入人口占外来人口比例情况
2.人口密度分布状况
2014年深圳常住人口密度达到5398人/平方公里,是目前国内人口密度最高的城市。深圳在创造城市化、工业化和现代化奇迹的同时,过于追求经济总量以及增长速度,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城市未来发展面临着严重的人地矛盾,过快的人口增长以及土地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将会成为深圳建设国际化大都市的重要制约因素(见表2)。
表2 “十二五”期间国内超大城市常住人口密度比较
从各行政区的常住人口密度来看,福田区常住人口密度最大(17.25千人/平方公里),罗湖次之(12.11千人/平方公里),大鹏新区常住人口密度最小(0.453千人/平方公里);而2015年末实有人口密度分布与年鉴数据大体一致,其中最大行政区为福田区(22.44千人/平方公里),罗湖(17.37千人/平方公里)和龙华(14.35千人/平方公里)紧随其后;而大鹏(0.489千人/平方公里)、盐田(3.4千人/平方公里)和坪山(3.499千人/平方公里)则分别位于倒数位置(见图6)。
3.人口性别结构状况
深圳市人口处于明显的“阳盛阴衰”状态。“十二五”期间,男性人口与女性人口比例为117∶100(织网数据统计结果为122∶100),远高于国际标准男女比例警戒线和全国水平[1]。
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