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6年08月 |
2009年11月24日北京市公布关于贯彻落实《北京市市民居家养老(助残)服务(“九养”)办法》的意见,宣告北京市正式开始通过做九件事来推进居家养老服务事业。与此同时,以居家养老为主的养老新格局成为各地的首选。随着居家养老服务成为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最佳选择,各地陆续提出自己的养老模式。2007年《上海民政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中提出“9073”养老模式。北京市在2008年《关于加快养老服务机构发展的意见》中提出“9064”养老模式。另外,还有其他的省份与城市分别选择了北京和上海的养老格局,如广州、杭州和成都等地选择“9064”养老格局,湖南、吉林等省份选择“9073”养老格局。
不管是“9073”还是“9064”养老模式,都意味着90%以上的老年人成为居家养老服务的目标群体。对于北京市来说,在新中国成立后出生的人群陆续进入老年以后,户籍老年人口数量的增速会进一步提升。如何为数量越来越大的老年人群提供高质量的居家养老服务成为各级政府的难题,北京市在过去几年内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推动了养老事业的发展,不过,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改进的空间。
一 居家养老服务事业发展回顾
(一)居家养老服务券:发放总额稳中有升,结算率稳居高位
居家养老服务券发放从2010年开始,当年向2.6万名60~79岁的重度残疾人发放居家养老服务券,向33.5万名8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发放居家养老服务券,受惠老年人数量达到36.1万。2011年,60~79岁的重度残疾人领取居家养老服务券人数进一步增加,增加到3.6万名,8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领取居家养老服务券人数也有所增加,增加到37.7万名,合计受惠老人数量达到41.3万。2012年和2013年的《老年人口信息和老龄事业发展状况报告》在提到居家养老服务券人数时,统一使用的是40万名,没有公布准确的数字。2014年向45万余名80岁及以上老年人发放居家养老服务券。
居家养老服务券发放总额保持在4亿元左右。从最近几年居家养老服务券发放总额来看,由于老年人口数量的不断增加,发放的金额也在不断增加。2010年发放金额4.3亿元。与2010年相比,2011年有所减少,但是,金额也达到3.9亿元。2012年和2013年的金额比较接近,分别为4.48亿元和4.49亿元,2014年增加到5.1亿元。
居家养老服务券结算率保持在95%左右。从2011年以来居家养老服务券结算率来看,基本保持在95%左右。其中,2011年的结算率为95.95%,2012年为95.7%,2013年为94.5%,2014年为107%,原因是从2015年起由原来的居家养老服务券变成养老助残卡,居家养老服务券在2015年退出。很多老年人需要在2014年年底把券花掉,导致估算的总额超过发放总额。
2014年12月25日,北京市民政局和北京市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发布了《北京市养老助残卡管理办法(试行)》,从2015年1月1日起由原来的居家养老服务券变成养老助残卡,居家养老服务券在2015年退出。
(二)百岁老人补助医疗:受惠人数增加,补助总额上升
2010年开始,北京市开始对百岁老人实行补助医疗制度,对10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在北京市定点医疗机构门诊及住院发生的,且符合北京市有关医疗报销规定的医疗费用中的个人按比例负担部分给予补助。2011年,北京市继续扩大补助对象范围,将年龄下调到9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
补助金总额不断增加。2010年补助金总额只有35万元,2011年由于年龄下调,补助金额猛增到315.3万元,2012年为650万元,2013年为741.7万元,2014年略有下降,为699.9万元。
受惠人群不断增加。2010年受惠人群只有69人次,2011年年龄下调以后,受惠人群增加到888人次,2012年进一步增加到2238人次,2013年进一步增加到2841人次,2014年有所下降,为2758人次。
(三)养老餐桌:形式不拘一格,政策多重支持
为落实“九养”政策,北京市通过签约餐饮企业、开放辖区单位内部食堂、社区(村)自办等形式,建立养老(助残)餐桌。
2010年建立养老餐桌4584个,2011年开始老年餐桌的数量有所减少,但是也有3837个。2012年在2011年的基础上进一步减少,减少到3729个。不过,到2013年养老餐桌的数量增加到4240个。2014年有所减少,为3429个。
为了保障养老餐桌的健康发展,北京市在过去的几年中采取了诸多措施:第一,出台政策对养老服务单位的确定、监管、奖惩均做出规定;第二,出台政策加强养老餐桌和托老所的规范化建设;第三,出台政策规范老年餐桌和托老所奖励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