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6年07月 |
城中村改造是造福百姓的重大民生工程,是推进富民强市的重大发展工程,是增强城市功能的重大战略工程,是重塑“三个形象”的重要着力点。城中村从杂乱的旧村变成现代文明社区,需要标准的引领和规范。在城中村改造过程中,标准要贯穿始终,坚持高标准规划、高水平设计、高质量建设,发挥标准的引领和支撑作用,规范推进城中村改造,从而更好地开拓新局面、迎接新挑战、回应新要求。
一 山西城中村改造标准化工作的现状分析
2015年,山西开工改造城中村127个,涉及7.2万户,改造面积为769万平方米。到2017年,将开工改造城中村330个,涉及22.2万户。2015年1~8月,山西保障性安居工程开工14.16万套,占年度计划的55.4%;建成6.83万套,占年度计划的37.9%;完成投资287.86亿元,占年度计划的57.6%。
从全省城中村改造来看,太原城中村量大、面广,在山西较为典型,在全国省会城市中较为突出。目前,太原城中村改造已完成2015年整个拆迁任务的67%,标准的引领和支撑作用显著。在太原城中村改造标准化工作中,除采用国家通用标准外,太原市政府还出台《关于进一步规范城中村改造的若干意见》,明确规定“拆迁补偿安置和货币补贴标准”;同时出台《关于加强新建住宅配套建设中小学幼儿园管理的意见》,提出“新建住宅配套建设中小学幼儿园用地面积配置标准”。太原市规划局等部门联合发布《太原市城中村改造规划导则》,确切提到关于城中村改造规划设计的标准。太原市质监局出台《关于进一步发挥特色职能和技术优势服务保障城中村改造的意见》,为太原城中村改造提供质量安全保障和技术支撑。太原城中村改造规划中小学171所,幼儿园222所,社区卫生室、医疗卫生服务中心210个,标准化医疗服务中心170个,标准化公园60个,今后还将增加社区养老设施210处。
然而,我们在看到已有成绩的同时,也应该正视存在的一些突出问题。一是村民对拆迁补偿标准的认识度不够高。执行太原城中村拆补标准,太原54个改造村中只有2个村全部完成整村拆迁,其他村的部分村民主要是由于不满意拆迁补偿而拒绝配合拆迁,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其整村拆迁的进度。二是推荐性标准的采标率不够高。34个村启动了回迁安置房建设,为了实现按时交房,开发商可能会忽略推荐性标准的实施。三是标准助推养老设施建设及服务的契合度不够高。太原城中村改造规划最早没有涉及养老设施及服务,且山西每千名老人拥有养老床位25张,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二 加快推进山西城中村改造的五点建议
进行城中村改造,必须妥善处理好“拆、建、管、办”的关系,在各环节注重提升标准化管理水平,通过提升标准引领力、标准支撑力、标准影响力,为城中村改造提供技术支撑,保障与促进城中村改造。
(一)加大拆补标准宣贯力度,助推拆迁工作顺利开展
开展城中村改造宣传动员工作,要努力在标准宣贯及培训上下功夫,切实增强城中村拆迁补偿标准化意识,提高村民对拆迁补偿标准的认识度。实施城中村拆迁补偿标准,可以保障大部分居民的利益,不让老实人吃亏。积极开展标准化知识培训活动,认真做好标准化人员培训工作,发挥标准化工作的“造血”功能,进一步提升标准化工作的层次和水平。借助广播、电视、报纸等媒体,挂条幅,走家串户讲解,多层次、多形式、多渠道加大城中村拆迁补偿标准化宣传,让更多的村民了解城中村拆迁补偿标准,推动标准全面有效实施,营造“人人守标、人人执标、违标可耻、违标追责”的氛围,加快城中村改造拆迁工作进程。
(二)推行绿色建筑标准化管理,引领绿色城市化进程
积极推进城中村改造项目回迁安置房建设,鼓励开发商开发绿色建筑,配套国家、省、市三级相应的补贴予以扶持,实行绿色建筑标准化管理。完善有关绿色建筑相关标准及标准管理体系,覆盖绿色建筑全生命周期,保障绿色建筑效益的实现。尽量让各星级绿色建筑标识数量呈“金字塔”型分布,运用绿色节能、可再生能源及建筑废弃物再生建材的理念,以工业化建造方式减少建筑垃圾、污水排放、建筑噪声和粉层排放,促进回迁安置房建设向集约型、节约型和生态型发展模式转变。执行绿色建筑评价标准,推动绿色建筑发展更加注重实效性、多元化和融合性,以城中村改造项目回迁安置房建设为重点,大力推进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