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6年08月 |
2014~2015年,既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指导思想、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关于中国新型城镇化总体部署的开局之年,也是加快实施《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贯彻落实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的重要时期。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上强调指出:“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提高城镇人口素质和居民生活质量,把促进有能力在城镇稳定就业和生活的常住人口有序实现市民化作为首要任务。”[1]李克强总理亦提出:“把城镇化的潜力和效应充分发挥出来,就必须走中国特色、科学发展的新型城镇化道路。”[2]2014~2015年,理论界围绕新型城镇化的内涵与特点、农民工市民化、新型城镇化与产业支撑、新型城镇化与土地制度改革、新型城镇化与生态文明、新型城镇化与行政区划调整和新型城镇化评价指标体系等理论问题做了深入的研究和分析,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
一 中国新型城镇化内涵与特点的理论研究进展
关于“中国新型城镇化”的内涵与特点,学术界和政府研究部门对此有很多讨论。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2014)的研究认为,中国新型城镇化必须以人为本,科学规划,优化布局,处理好“三大关系”[3],以增强城市就业吸纳能力为支撑,以农民工市民化为重点,以建设绿色低碳城市为保障,以改革开放为动力,努力走出一条高效、包容、可持续发展的城镇化道路。[4]辜胜阻、李洪斌、曹誉波(2014)的研究认为,人是新型城镇化的主体和核心,地是新型城镇化的重要内容;钱是实现新型城镇化的关键所在,城镇的合理空间布局是新型城镇化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城镇的建设和管理水平是新型城镇化的生命力所在,房地产行业如何有效管理是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必须予以重视的重大课题。[5]曲建兴、伊全胜(2015)的研究指出,新型城镇化的“新”就是由过去以政府主导为主,片面注重追求城镇规模扩大、人口数量增长及空间扩张,改变为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坚持以人为核心、以新型产业及信息化为推动力,追求人口、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等协调发展,走以人为本、“四化”同步、优化布局、生态文明、传承文化的新型城镇化道路。[6]
刘瑞丽(2015)的研究认为,新型城镇化顾名思义是相对传统城镇化而言的,其基本内涵是以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城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为基本特征的城镇化,是大中小城市、小城镇、新型农村社区协调发展,互促共进的城镇化。[7]倪鹏飞(2014)的研究认为,新型城镇化是城镇人口均等地分享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是市场主体分享外部经济偏好在空间聚集上的反映,其基本特征是“以人为本”、创新驱动和可持续发展,新动力是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和新型工业化及第三次工业革命,政府在推进新型城镇化中的职能是便利市场主体流动及空间偏好。推进新型城镇化,要制定面向未来的全国城乡发展规划,推进以人为本的城镇化,推进内涵增长的城镇化,推进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的一体化和均等化,构建城乡和区域一体的制度和政策。[8]
魏后凯、关兴良(2014)的研究认为,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的内涵与特点包括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高效集约节约利用资源、城镇化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城镇特色和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等方面的内容。[9]肖金成、党国英(2014)的研究指出: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应当包含以功能互补的城市群为主体形态,以农民工为主体,以城乡统筹为主线,以集约利用为导向等方面的内涵。[10]张许颖、黄匡时(2014)的研究认为,新型城镇化的基本内涵就是以人为核心,主要体现在六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城镇常住人口和户籍人口的增加,主要表现为城镇常住人口和户籍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增加;二是人口素质的改善和提高;三是健康、绿色、可持续、文明的生活方式的养成;四是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的全覆盖;五是稳定的就业;六是体面的居住。[11]
吴文静(2015)的研究认为,新型城镇化的本质在于以人为本,核心在于给人以迁徙的自由,使其通过劳动在选择的定居点城市中工作、居住和追求幸福的权利得到保障。[12]江泽林(2014)的研究认为,新型城镇化与传统城镇化相比,主要体现在“两个转变”上,一个是城市发展方式的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