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6年08月 |
就业问题是影响农民工生活质量和市民化决策的重要因素。近年来我国农民工的总体就业状况不断改善,就业质量不断提高。但也存在一些突出的问题,如农民工的工资收入增长速度总体比较缓慢、连续在一个行业就业的稳定性整体不高、整体就业环境亟待改善等。造成农民工就业整体质量不高的原因既有来自二元体制造成的劳动力市场分割和宏观经济波动影响农民工就业的稳定性等客观因素,也有来自政府监管职责不到位和农民工自身素质制约等主观原因。因此,提升农民工的就业质量是一项综合和系统工程,在深入改革现有户籍制度和城乡分割的劳动力市场的同时,还需要各级政府、相关企业和广大农民工群体等各方面的共同努力。
就业是民生之本,农民工的就业问题是我国就业问题的重中之重。自改革开放以来,农民工群体已成为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生力军[1],为我国城市建设和产业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截至2014年底,我国农民工总量在规模上达到2.74亿,比2013年增加1.9%,其中外出农民工1.68亿人。农民工就业问题,表面上看起来是农民工外出务工问题,实质上反映的是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快速发展进程中农村富余劳动力的流动和转移问题,并且这一问题将长期存在。从经济理论上看,实现充分就业是我国宏观经济调控和管理的重要目标和内容。农民工是我国广大就业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就业问题能否得到有效解决,将直接关系到广大农民工群体的切身利益。[2]因此,解决好农民工就业问题首要目标是尽可能地实现农民工群体的充分就业,并以此提高农民工就业质量。
农民工就业问题,从大类上可以归为两个方面,即就业的数量和质量问题。就业数量是衡量就业水平的最重要指标,主要是指实现农民工群体就业总量和规模的增加,即尽可能地接近理论上的充分就业水平。就业质量也是衡量就业的重要指标,相比对就业数量的研究,就业质量的概念出现较晚。就业质量源于20世纪90年代初国际劳工组织(ILO)提出的“体面劳动”的概念[3],体面劳动是指“在自由、平等、安全和尊严条件下的生产性工作,其中权利被保护、足够的报酬和社会保险被提供”[4]。体面劳动被普遍认为是就业质量概念的基础,即体面劳动同时涵盖了就业数量和就业质量两方面的内容,其中以就业质量为主。[5]从目前学术界研究的侧重点来看,对农民工就业数量的研究远远多于对就业质量的研究。从个体认知角度来看,就业质量反映了劳动者自身的实际需求同工作客观状况之间的匹配程度,如果两者相差不多,则可以认为就业质量较高,反之就业质量较低。这种观点只提供了一个理解就业质量的角度,但并不能充分反映农民工就业质量的全部内容。基于此,将尝试对我国农民工的就业质量问题进行深入研究,进而分析影响农民工就业质量的主要因素,找出提升我国农民工就业质量的有效路径。
一 我国农民工的总体就业状况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近年来我国农民工的总体就业状况在不断改善,就业质量在不断提高。但也存在一些突出的问题,如农民工的工资收入增长速度总体比较缓慢,连续在一个行业就业的稳定性整体不高,整体就业环境亟待改善等,需要引起高度重视。
(一)我国农民工的总体就业状况
我国农民工就业的总体状况既包括就业规模的变化、行业和群体特点以及整体环境的改善,还包括诸如工资收入增长、就业稳定性等就业质量存在的问题。
1.农民工就业规模不断增加
随着我国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更多的农村劳动力从农业生产中转移出来进入城市。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广大农民工群体已成为重要的劳动力大军,他们为我国的经济增长、城市建设和产业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2008年,我国农民工总量仅为2.25亿人,到2014年增加到2.74亿人(见表1),年均增长3.3%。从农民工群体流向来看,农民工外出务工的规模明显大于在本地务工的规模。仅2014年我国农民工外出务工的总量规模就达到农民工总数的60%以上,远远超过农民工在本地就业所占的比重。农民工外出务工也分不同情况,最常见的是一个家庭中有部分人口外出务工以及举家外出务工成为专业的全职打工族。2014年,在全部外出务工的农民工群体中,有21%的群体是举家迁出务工,但这并不构成外出务工的主要形式,家庭部分劳动力外出务工才是主要形式。
表1 2008~2014年我国农民工总量
2.农民工就业的行业分布差异
国民经济的产业构成以及行业分布是劳动者就业的主要载体。从就业的行业分布来看,农民工群体主要分布在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相关行业部门。2014年,在我国农民工就业群体中,有56.6%的人从事工业和建筑业,有42.9%的人从事服务业等第三产业,还有部分人从事农业等。从细分具体行业来看,我国广大的农民工群体主要从事的行业有制造业、建筑业、批发零售、交通运输、住宿餐饮业等。由于行业性质不同和农民工群体技能素质的差异,从事制造业行业的农民工占比要远远高于从事建筑业和其他行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