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皮书数据库!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更多>> 课题组动态
更多>> 皮书作者
王伟光
  男,汉族,1950年2月出生,山东海阳人。1967年11月参加工作,1972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博士研究生学... 详情>>
李 扬
  1951年9月出生,籍贯安徽,1981年、1984年、1989年分别于安徽大学、复旦大学、中国人民大学获经济学学... 详情>>
李培林
  男,山东济南人。博士,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中国社会学会副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副所长。《社会... 详情>>

    首都人口调控与城市发展方式转变研究

    作者:林恩全 陈思 出版时间:2016年08月
    摘要:

    本文对北京市人口增长的现状、原因及其调控对策进行了简要分析。借鉴国际特大城市人口调控的经验,结合北京市城市功能定位、产业布局、现有人口调控政策,提出促进北京市人口合理流动、加强人口管理服务的对策。本文认为,通过有序疏解非首都功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带动就业人口结构调整,通过合理调整城市空间结构,引导人口布局优化,通过“以房管人”“以业控人”等手段带动人口疏解,利用居住证、户籍管理等手段做好人口的管理服务。

    Abstract:

    This study shows the population developing history,the population regulation policies and the reasons which cause the rapid increase of population in Beijing. This study will analyze the experience of metropolis in foreign country,and based on Beijing’s urban function,industry layout and existing population regulation policies,propose some suggestions for Beijing population regulation. This study suggests that the basic idea of population regulation is to adjust employment structure by industry dispersal and the transformation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pattern,to optimize the population layout by adjusting urban space structure,to strengthen population management by building management and employment management,to provide good services by residence permit system and census registration management.

    一 首都人口规模与布局存在的问题

    (一)人口规模过大、增长过快

    2015年末北京市常住人口2170.5万人,比上年增加18.9万人[1]。其中,常住户籍人口1347.9万人,比上年增加15万人;常住外来人口822.6万人,比上年增加3.9万人。自1994年以来,北京市常住人口进入快速增长阶段,常住人口规模尤其是常住外来人口规模增长较快。1994年至今,二十年来常住人口规模几乎增长了一倍,年均增长49.79万人,年均增长率为3.18%,特别是常住外来人口总量从1994年的63.2万增至2015年的822.6万,增长了12倍,占常住人口比例由5.6%增长到37.9%,年均增长36.16万人,年均增长率为13%。2015年北京市委十一届八次全会决议提出到2020年常住人口力争控制在2300万人以内,城六区争取下降15%左右,目前2170.5万的人口总量与2300万的“天花板”距离并不远,人口调控任务艰巨[2]

    近年来,人口增量和增速实现双下降,但庞大的人口规模和艰巨的调控目标意味着人口问题仍然不会轻松。“十二五”期间,常住人口年均增量和增速分别较“十一五”时期减少了43万人和2.95个百分点。外来人口规模在2006年至2010年增长较快,外来人口增量占常住人口增量的比例一度接近90%,但近几年比例有所下降,逐渐回落到2015年的20.6%。外来人口增速呈现先升后降的“倒U形”发展趋势,2008年达到峰值16.94%,之后开始下降,随着人口调控的力度加大,2015年降至0.9%。

    (二)人口资源环境矛盾凸显

    北京人口规模持续快速大量增长,在对首都经济增长、社会发展做出贡献的同时,也带来了资源消耗和需求,人口资源环境矛盾比较突出。一是水资源短缺。2014年北京人均水资源不足100立方米,不足全国平均水平的1/20,低于国际公认的严重缺水警戒线(500立方米),近十年来,北京市以年均不足24亿立方米的水资源量支撑了36亿立方米的用水需求,用水需求基本控制到了极限。且地下水超采严重,密云水库、官厅水库等周边区域对首都淡水资源的持续供给能力持续下降,南水北调的水虽然对缓解北京水资源紧缺问题起到一定的作用,但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北京缺水的现实。二是交通拥堵降低了城市运行效率。2015年末机动车保有量达561万辆,工作日高峰时段交通拥堵指数为5.7,接近中度拥堵指数门槛,工作日平均每天堵车约3个小时,大大增加了市民出行的经济成本和时间成本,影响了首都市民生活质量。三是城市环境污染问题突出。2015年全市PM2.5年均浓度值为每立方米80.6微克,超过国家标准的1.3倍,环境质量问题对首都城市的宜居程度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四是能源供应紧张。北京市的能源资源严重匮乏,是典型的资源输入型城市,本地自给率约占能源消费总量的2%,约70%的电、40%的成品油、98%的煤炭、100%的石油和天然气均需要外部供应,随着经济发展对能源需求的不断增加,首都能源供应面临的挑战越来越大。

    (三)人口分布不均衡

    北京市人口分布总体上朝着分散化方向发展,但是中心过密、外围过重、整体失衡的空间格局并没有发生变化。

    人口高度集聚在中心城区,城六区以8%的面积聚集了60%的人口。北京市的规划以旧城区为核心,以同心圆式向外发展,人口分布变动和城市化的发展都呈同心圆的分布模式,人口密度自内而外依次减小。根据北京市统计局2014年人口抽样调查结果,从各区来看,西城区常住人口密度最高,为25767人/平方公里;延庆区最低,只有158人/平方公里。从分功能区来看,常住人口密度从首都功能核心区开始向外围逐渐降低,核心区人口密度为23953人/平方公里,是城市功能拓展区的2.9倍,是城市发展新区的22倍,是生态涵养发展区的109.9倍。城市发展新区人口密度增长明显,特别是昌平区人口密度由2008年的701人/平方公里激增到2014年的1420人/平方公里,增幅将近一半,通州区人口密度由2008年的1146人/平方公里增至2014年的1496人/平方公里。从功能区的人口占比来看,2014年首都功能核心区和城市功能拓展区占比最高(常住人口占全市常住人口的59.3%);城市发展新区占31.8%位居其后;生态涵养发展区常住人口较少,所占比重为8.9%。

    城乡接合部地区成为流动人口聚居重点区域。北京城乡接合部人口聚集严重,据统计,北京79个城乡接合部地区的乡、镇、街道聚集了490.3万常住流动人口,占同期流动人口总量的65.6%,是流动人口规模调控的工作重点区域[3]。其中,本市西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