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6年08月 |
交通是城市的命脉,交通的顺畅和有序发展是建设健康城市的首要保障。本文首先对“交通病”、“城市病”和健康城市进行了概念解析,并基于城市发展数据以及交通供需数据深刻地剖析了北京存在的城市与交通问题,最后文章从交通病与城市病同步治理的角度,给出了建设健康城市的可行建议与对策。
Transport system is the context of city. Smooth traffic and orderly development of transport infrastructure is the primary safeguard in the process of establishing a healthy city. Firstly,this paper examined the concept of traffic disease,urban disease and healthy city,and then explored the transport and urban problems facing the city of Beijing based on historical city evolution data and transport supply and demand data. Lastly,feasible measures and policies were proposed to develop a healthy city with a perspective of synchronous governance of transport and urban disease.
一 引言
(一)“交通病”概念
迅速推进的城市化以及大城市人口的急剧膨胀使得城市交通需求与供给的矛盾日益突出,主要表现为交通拥挤以及由此带来的污染、安全等一系列问题。伴随着城市化、机动化的快速发展,世界上很多大城市都经历了交通拥堵,伦敦、巴黎、洛杉矶无一例外。
“交通病”可以概括为城市化快速发展过程中呈现出的一系列交通问题的表现。例如道路堵、停车乱、地铁挤、公交慢、换乘不便等。
(二)“城市病”与“交通病”的关系
“城市病”与“交通病”相互交叉、相互影响,交通拥堵是“城市病”的典型表现,在相当程度上是由人口规模过大、功能过于集中、空间布局不合理等“城市病”造成的,也是大城市发展中最难治理的突出问题。一方面可以通过治理“城市病”来缓解“交通病”,如做好人口调控、功能布局调整、产业结构优化等源头治理,强化交通承载能力对城市空间拓展的约束作用;另一方面要瞄准“交通病”自身的问题,针对交通体系中存在的典型问题,有针对性的治理。
(三)健康城市概念
建设健康城市,是在20世纪80年代面对城市化问题给人类健康带来挑战而倡导的一项全球性行动战略。1994年世界卫生组织(WHO)把健康城市定义为:是一个不断开发、发展自然和社会环境,并不断扩大社会资源,使人们在享受生命和充分发挥潜能方面能够互相支持的城市[1]。
城市建设、交通和环境的关系呈现出以下规律(见图1)。城市经济的发展必然带来个人收入的增加,如果缺乏足够的城市发展管理的能力(城市规划和建设、城市交通体系建设和管理等能力),就会导致小汽车拥有的增长和小汽车的普遍使用,随之必然带来交通拥挤和尾气排放污染的增加,这必将造成城市的环境问题和全球的环境问题。另外,经济发展必然会加速城市化的进程,人口的迅速增加,建成区面积的扩张,也会导致出行距离增长,若公共交通不能有效地引导城市发展,人们的出行就会更加依赖于小汽车,从而也会导致小汽车的过度使用和交通拥挤的问题。交通拥堵、能源消耗、环境污染等“城市病”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健康城市的建设进程。
图1 城市建设、交通和环境的关系
健康城市可以理解为从城市规划、建设到管理各个方面都以人的健康为中心,以保障广大市民健康生活和工作为目标建设的城市。交通是基础性、先导性、服务性行业。城市交通如同人体的骨骼和脉络,支撑城市的发展,同时也是城市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保障顺畅交通是建设健康城市的重要任务之一。
二 “城市病”与“交通病”问题解析
交通拥堵成为很多大城市快速发展进程中必然经历的问题,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等各方面的不合理和不完善,以及交通系统自身供需不平衡都会表现为交通发展的一系列问题。本节将从城市发展背景和交通自身建设两方面解析目前城市呈现出的交通问题。
(一)城市空间“摊大饼”式扩张,导致出行距离和出行时耗持续拉长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的制定起步于20世纪50年代,至今已经历了五次城市总体规划的制定和修编工作。最初在建国初期确定了城市规划建设的基本格局,对城市空间布局的考虑主要集中在两种不同方式和途经的选择上,一是避开旧城另建新区,二是以旧城为中心发展。经过反复论证,最终放弃了避开旧城另建新城的方案,确定利用旧城为基础,通过了利用旧城中心再改建向外发展的城市建设思路。1953年第一个五年计划提出总体规划的重大修改,编制的《改建与扩建北京市规划草案要点》,提出了城市发展的初步框架:城市空间布局以旧城为中心,外围安排以绿化公园、河流水系穿插其间的各个功能分区,建设酒仙桥工业区、东郊纺织工业区、西北科研文教区、国家机关、使馆区等功能分区,为分散集团式的城市布局奠定了基础。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社会经济不断发展,城市规划中功能分区的理论不断补充完善,“83版总规”在中心城区周围规划了10个边缘集团,“93版总规”在相关方面进行了进一步探索,提出了两个战略转移,即城市建设重点要逐步从市区向远郊作战略转移,市区建设要从外延扩展向调整改造转移。同时强调指出,为了防止城市建设出现“摊大饼”的状况,要坚持“分散集团式”的城市布局原则,以保证市区良好的生态环境。进入21世纪,200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