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6年08月 |
少数民族传统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伴随着少数民族日常的生产生活产生,对少数民族的发展和文明进步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然而随着现代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发展,随着少数民族地区与外界广泛的接触,大规模的工业生产逐步取代了传统的手工制作技艺,机器复制品正在取代手工制品,少数民族传统的手工技艺形式日益受到挑战。尽管国家、少数民族地区文化行政部门和群众正在努力阻止这一颓势,但少数民族传统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仍在日益消亡。只有找出少数民族传统技艺类非遗传承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探索相应的发展对策,才能更好地促进少数民族传统技艺类非遗的保护和传承。
The ethnic minorities traditional skills class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which is produced along with the ethnic minorities daily life has played a role in promoting the development of ethnic minorities and the progress of civilization. However,with the development of city modernization and urbanization,with the ethnic minorities areas getting in contact with outside world widely,large-scale industrial productions have gradually replaced the traditional handicraft skills,machine replicas are replacing the traditional ethnic handicrafts,the traditional handmade art forms is increasingly challenged. Although government and the administrative department of culture in ethnic minorities areas and some people are trying to stop the decline,but the ethnic minorities traditional skills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s still increasingly disappearing. Only by finding the existing issues of ethnic minorities traditional skills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n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and exploring the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s,can we promote the protection and inheritance of it.
传统技艺作为一种生产力,作为人们生产生活的一种表现形式,自古以来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关系到人们的衣食住行等基本需求。它随着人类文明的兴衰而起伏变化,见证着人类历史的风云变迁,影响着古代社会商业经济的繁荣与否,传递着一代又一代的文化的基因和智慧的结晶,也蕴涵着对美的追求和艺术生命力的扩张。实际上,传统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是数量最多和存在最广泛的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伴随着工业革命和城镇化的发展,传统技艺类非遗的生存环境日益受到威胁。在中国,自鸦片战争后,西方人不但带来了坚船利炮,还带来了大规模的机械化生产方式。少数民族传统技艺类非遗作为我国传统技艺类非遗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与外面世界的对接过程中,当然也未能幸免于难。尽管各级政府和人民群众都在为少数民族传统技艺的传承和发展而不懈努力,做了普查、申报、建立名录、存档、指定传承人、立法、宣传、扶持、研究等一系列工作,取得了不错的成就。然而还是存在着重视程度不够,各项工作不够深入、完善,体制机制不够健全,传承人才匮乏等问题,少数民族传统技艺类非遗的保护传承和发展工作依然任重道远。本报告主要对2006~2015年中国少数民族传统技艺类非遗的发展情况进行梳理、总结,并提出未来相应的发展思路。
一 我国少数民族传统技艺类非遗及其传承人概况
我国少数民族传统技艺类非遗代表性项目和传承人数量较多,分布广泛,涉及衣食住行等各个方面的制作工艺。如土家族织锦技艺、苗族蜡染技艺、侗族木构建筑营造技艺、苗寨吊脚楼营造技艺、蒙古包制作技艺、藏族碉楼营造技艺、蒙古族勒勒车制作技艺、黎族原始制陶技艺、保安族腰刀锻制技艺、黎族钻木取火技艺、维吾尔族桑皮纸制作技艺,等等。这些少数民族传统技艺类非遗充分体现了民族特色和地域色彩,但又具有各民族、各区域数量分布不均衡,项目和传承人日益减少,男女传承人比例失调等特点。
(一)我国少数民族传统技艺类非遗名录数量及其分布情况
传统技艺类非遗数量最多,在我国公布的四批1372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名录中,传统技艺类名录有241项,所占比例为17.57%;其中国家级少数民族传统技艺类非遗共61项,占国家级传统技艺类非遗代表性名录总数比例的25.31%。四批国家级少数民族非遗代表性名录总数为477项,其中国家级少数民族传统技艺类非遗占其比例为12.79%。第一、二、三批464项国家级非遗扩展名录中,少数民族非遗扩展项目为141项,其中少数民族传统技艺类22项,所占比例为15.60%。具体来说,我国第一批国家级传统技艺类非遗共有89项,其中少数民族类占28项,占比为31.46%;第二批有97项,其中少数民族类占24项,占比为24.74%;第三批有26项,其中少数民族类占6项,占比为23.08%;第四批有29项,其中少数民族类占3项,占比为10.34%,具体数据见表1和图1。
从项目数量和民族数量对比来看,尽管我国有55个少数民族,但少数民族传统技艺类非遗在整个国家级传统技艺类非遗中所占的比例并不算高,而且从第三批非遗名录开始,数量大幅减少。与少数民族其他种类非遗占本类非遗的比例对比来看,其数量甚至是偏低的。如四批名录中少数民族传统舞蹈类、民俗类、传统医药类、民间文学类、传统音乐类、传统美术类非遗所占各自类别的比例都超过了少数民族传统技艺类,前三者甚至所占比例达到一半以上(分别为68.70%、60.38%、56.52%),而传统技艺类占比才1/4。从民族分布数量来看,四批名录中藏族有11项、维吾尔族8项、苗族5项、黎族5项、蒙古族4项、傣族2项、土家族2项、侗族2项,壮族、白族、阿昌族、保安族、赫哲族、鄂伦春族、彝族、哈萨克族、俄罗斯族、撒拉族、朝鲜族各1项,多个民族共同拥有的综合项目有11项。可以看出这些少数民族传统技艺类非遗项目主要分布在藏族、维吾尔族、苗族、黎族、蒙古族等少数民族,分布并不均匀,很多少数民族甚至没有项目入选。前三批的扩展项目中情况同样如此。
表1 四批国家级少数民族传统技艺类非遗代表性名录数量及其分布
续表
图1 四批少数民族传统技艺类非遗在国家级中的数量对比(含扩展项)
从分布区域来看,四批项目中,新疆有11项,贵州有10项,内蒙古有8项,云南有7项,西藏有6项,青海有6项,四川有6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