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6年08月 |
2015年,以色列政坛最为重大的事件是第20届议会和第34届政府的选举。围绕此次大选,以色列各大党派之间展开了激烈的角逐和博弈。大选过后,利库德集团虽然成为第一大党并获得组阁权,但其组阁之路并不平坦,几经艰难建立的联合政府仅在议会中拥有一席多数。新一届政府成立后,以色列的内政外交政策没有发生大的改变,但由于宗教党派加入到执政联盟,之前政府做出的民主化改革基本上被推翻。在执政效率方面,新政府具有一定的执政能力,但微弱的议会多数影响着联合政府的运行。本文以2015年以色列大选为切入点,分析大选中各大党派的立场及选举策略,揭示大选的认同政治特征以及大选后内塔尼亚胡艰难的组阁过程,最后,分析了新一届政府的施政方针以及所面临的挑战。
In 2015,the central event in Israeli politics was the election of Israel’s 20th Knesset and 34th government. Revolving around the election,the major Israeli parties conducted fierce political campaigning. Following the election,Likud became the leading party in the Knesset(parliament)and was authorized to build the new government,not a simple task to say the least. The new coalition government occupies a one-seat majority in the Knesset. After taking office,the coalition’s domestic and foreign policies underwent no significant shift. Nevertheless,with the joining of religious parties,the democratic reform made by the former government was greatly mitigated. As far as governing quality was concerned,the new administration’s razor-thin majority deeply influenced its governing efficiency. Taking Israeli election in 2015 as the entry point,this report analyzes the major parties’ stances and strategies before the election,reveals the feature termed “Israel’s identity politics” while touching on Netanyahu’s difficult course in forming the cabinet. Moreover,this report analyzes the administrative policies of the new government and the challenges it will face as it attempts to form a representative and efficient coalition.
2014年12月,由于内阁成员的矛盾,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在任期还有两年的时候宣布解散议会,提前进行大选。2015年3月17日举行的以色列大选备受世人瞩目,很多人认为这次大选是对内塔尼亚胡的全民公投,一旦选举胜利,内塔尼亚胡将成为以历史上执政时间最长的总理。另外,大选前,以色列政坛出现了一些新动向。赫尔佐克领导的工党和利夫尼领导的运动党宣布结成政党联盟,联合参加2015年的大选,原来四分五裂的阿拉伯政党也选择联合参选,这无疑壮大了以色列左翼的力量,增加了中左翼政党执政的可能。然而,大选的结果仍是右翼的利库德集团执政。近二十年来,以色列左翼力量式微,右翼长期执政,以色列政局的未来走势值得关注。
一 以色列的选举体制及流程
以色列是一个议会民主制国家,在选举制度方面,主要沿袭了英国的范例。不同的是,英国实行两院制,而以色列实行一院制。另外,在议会选举方面,以色列采用单一选区比例代表制,即全国为一个大的选区,以政党或政党集团为单位参加竞选。[1]以色列议会共有120个议席,选举结束后,中央选举委员会将根据参选政党的得票率来统计各政党在议会中获得的议席。然而,并不是所有政党都能进入议会,获得议席。在第13届议会选举之前,进入议会的门槛是获得全部选票的1%,后来,这一比例又提高到1.5%和2%。为了改变以色列小党林立的局面,2014年的选举改革将议会的准入门槛提高到全部选票的3.25%。[2]一般而言,以色列大选既是对议会的选举,又是对新政府的选举。获得一半以上议席(≥61)的政党可以自动组建政府,但自建国以来,从未有过一个政党能在议会选举中获得多数,所以,历届以色列政府都是大党联合小党组成的联合政府。在以色列历史上,建立联合政府的党派数目从未少于四个。在以色列,年满18岁的公民拥有选举权,年满21岁的公民拥有被选举权。
以色列的选举流程大体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选举阶段。在选举前,各参选党派向中央选举委员会提交一份候选人名单。这份候选人名单可以由党派大会投票确定,也可以由党派领导人个人决定。如果是几个党派联合参选,那么这份候选人名单就包括各党派的候选人。对候选人来说,他们在名单上的排名将决定他们以后的政治命运,如果该党派在议会选举中获得10个席位,那么排名前十位的候选人将自动成为议会议员,一旦该党派受邀组建联合政府,那么排名靠前的候选人将有望成为内阁部长、副部长,或者获得其他重要政府职位。和美国大选一样,在选举前,以色列各党派也会组织各种竞选活动,如广告大战、发表演说、会见选民等,阐述各自对国内外事务的政策主张,以期赢得选民的支持。
以色列大选的第二个阶段是党派推荐阶段。选举结果出来后,以色列总统将同进入议会的各党派领导人会面,要求他们推荐一名议员组建新政府。获推荐数最多的议员将由总统授权同其他党派进行组阁谈判,而一旦谈判成功,受命组阁的议员将成为下一任以色列总理。
接着是第三阶段——组阁谈判阶段。在以色列的政治常态下,一般没有政党能够获得一半以上的议席,从而单独组阁,所有政党都需要同其他政党合作才能上台执政。所谓组阁,就是将其他政党及其议员拉入内阁,从而使联合政府在议会中的议席占据多数(≥61票)。总统授权以后,获得最多推荐的议员将有28天的组阁时间。组阁谈判通常是一个讨价还价的过程,大党为了拉拢小党,经常满足小党的各种要求,比如许诺部长席位,支持他们的政策主张和改革诉求。以色列总理的组阁之路通常比较艰难,如果总理候选人无法在28天内完成谈判,根据以色列法律,该候选人有权向总统申请14天的延长时间。该期限结束后仍然无法完成组阁的话,总统将委任另一名议员来组建联合政府。第二名议员只有28天的组阁时间,没有延长期。如果该议员也组阁失败,在议会多数议员的请求下,总统将委任第三名议员在14天的时间里完成组阁,一旦第三名议员组阁失败,议会解散,90天以后重新进行大选。2009年,齐皮·利夫尼领导的前进党在大选中获胜,她首先获得组阁权,但由于跟沙斯党的谈判进展艰难,利夫尼最终未能完成组阁。于是总统佩雷斯授权利库德集团领袖内塔尼亚胡组建联合政府,尽管利库德集团获得的议席并没有前进党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