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6年08月 |
2015年北京社会心理研究所对北京16个区的居民进行了环境保护行为的抽样调查,获得有效样本2472个。结果显示:北京居民的环保行为处在中等偏上水平,在5点量尺上得分为3。51分,女性的个人家庭领域环保行为水平高于男性,年纪越大的居民的环保行为水平越高;39%的居民很少或从不进行垃圾分类,大多数居民有良好的家庭节能生活习惯,69。1%的居民一直或经常绿色出行;在环境受到危害时,居民主要通过体制内的维权途径进行环境维权。本报告还分析了北京居民的环保行为的影响因素:环境危机意识、新环境信念、环保责任意识、法律法规因素和生活习惯等,并提出相关建议。
The study investigated pro-environmental behaviors among Beijing’s citizens,A sample survey of 2472 citizens,conducted by Beijing institute of social psychology in 2015.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score of pro-environmental behaviors of the citizens is 3.51 at a 5 point scale,the level of pro-environmental behaviors of women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men in private situation,the old people showed more pro-environmental behaviors than the young ones;39% of the citizens never or seldom classified garbage,most people got used to saving electricity at home,69.1% of the citizens intended to choose low-carbon transportation mode to go out,many people usually managed some in-system means to protect their environment rights in environmental hazards. The report revealed the influencing factor of the pro-environmental behaviors,including environmental crisis sense,new environment belief,environmental responsibility awareness,laws and regulations and lifestyles aspects. The ways of enhancing the levels of resident’s pro-environmental behaviors were also suggested.
一 前言
环保行为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经历了由侧重心理性影响因素的研究到结合内外因素的综合研究的过程,环境行为的心理性影响因素的研究包括四种理论:计划行为理论、环境素养模式、负责任的环境行为模式以及环境意识与行为的价值-信念-规范理论。
计划行为理论认为:态度、行为主观规范和感知的行为控制因素,共同通过行为意向影响个体的行为。环境素养模式中的环境素养与环境意识的概念非常接近,该理论以环境素养预测负责任的环境行为,其中三类变量起重要作用:认知性质变量、态度性质变量和个性变量。负责任的环境行为模式指出,环境议题知识、行为策略知识、行为技能、态度、控制观、个人责任感及行为意向与负责任的环境行为有关,并且,上述各因素与情景因素相互作用,共同影响着环境行为。环境素养理论和负责任的环境行为模式中,认知变量和态度变量都是研究重点。
环境意识与行为的价值-信念-规范理论由斯特恩在行为规范激活理论基础上,结合价值理论、新环境范式,提出由价值、信念到个人规范到行为的影响路径(见图1)[1]。
图1 价值-信念-规范理论(VNB,theory of environmentalism)
在最初关于价值观念的研究中,斯特恩等提出与环境有关的三种价值取向:关注利他价值取向、利己价值取向和生态价值取向。三种价值取向中的任何一种都可能在不同条件下使得个人关注环境问题,很多人的环境态度可能是这三种价值观的综合反映。全球范围内的生态环境问题,日益促进人们对环境价值观的研究,人们定义了一种被称为新环境范式的世界观。新环境范式世界观是一种新的人与自然关系的价值取向,持这种价值取向者认为人并不是世界的中心,自然与人类是平等的关系,同情其他生物,他们认为利用自然必须认真规划和行动,以避免对人类和自然产生风险,承认地球的空间和资源是有限的。人类社会采用新的从事经济和政治活动的方式以避免生态危机的产生等。不同的学者采用不同的尺度衡量新环境范式,其中最有影响力的新环境范式尺度是由邓拉普等于1978年提出的,其在2000年修正了NEP量表[2]。其从五个方面反映个人生态世界观:增长存在极限的事实、反对人类中心主义、自然平衡的脆弱性、人类同其他生物一样受制于自然、生态危机的可能性。在价值-信念-规范理论体系中,NEP属于信念领域的内容。
到了20世纪90年代中期,学者在环境行为研究中,把目光从对心理性因素的关注,投放到更为开放的领域,更为注重外在因素与心理因素在环境行为中的相互作用。比如他们认为社会结构、社会制度和经济动力等外在因素与心理因素共同作用,影响环保行为(瓜纳诺德等,1995);也有研究者提出要研究社会情境对社会态度的塑造,社会结构变量是影响环境行为的内在机制(迪茨等,1998)。我国学者也指出已有研究相对忽视了社会经济发展、文化变迁、制度政策变化、阶层分化、地区差异、信息分割等外在结构性因素对个体环境心理的可能塑造及其对个体环境行为的动态影响,研究提出应针对社会群体成员或社区居民采用问卷调查、实验法、实地观察、深度访谈等多元研究方式长期追踪收集纵向数据或资料,以及将心理性因素与结构性因素结合起来探讨不同类别的环境行为[3]。
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内开展了众多的环境意识和环境行为调查。有全国公众环境意识调查,有专门针对城市居民或农村居民的环境意识调查,有针对特定省份或城市或针对特定群体(如女性、企业员工、大中小学生等)的环境调查。这些调查中,涉及内容最多的是人们的环境保护知识、环境保护态度和观念、环境保护行为、环境价值观等。大多数研究表明,环境保护知识、环境意识等是环境保护行为的重要影响因素。居民环境行为及其影响因素研究[4],确定了与居民环境行为关系最为密切的影响变量:环境态度(包括环境信念、环境敏感度和环境价值观)、个性、环境知识、生活经验、情境因素和人口统计变量六种。研究结果显示,情境因素对环境态度和环境行为两者关系起调节作用。北京城市居民环境行为意愿研究表明[5],环境意识、环境知识、环境状况以及传统道德对市民环境行为意愿均存在直接或者间接的影响。有文章指出[6]:当前北京市民的环保态度和环保行为虽然都比较积极,但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