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皮书数据库!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更多>> 课题组动态
更多>> 皮书作者
王伟光
  男,汉族,1950年2月出生,山东海阳人。1967年11月参加工作,1972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博士研究生学... 详情>>
李 扬
  1951年9月出生,籍贯安徽,1981年、1984年、1989年分别于安徽大学、复旦大学、中国人民大学获经济学学... 详情>>
李培林
  男,山东济南人。博士,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中国社会学会副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副所长。《社会... 详情>>

    2014~2015年北京青年婚恋行为与心理压力之相关研究报告

    作者:陈捷 梁茵 图娅 出版时间:2016年08月
    摘要:

    青年的婚恋行为是一种重要而复杂的社会、心理、文化现象,反映了社会的发展与巨大变迁。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对北京地区青年的婚恋状况进行调查,旨在探索北京青年婚恋行为的特点及其在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等不同水平上的差异,为进一步探究北京青年的婚恋行为与心理压力的关系,以此为提高婚恋关系的满意程度、促进北京青年的心理健康和推动青年婚恋教育的发展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北京地区青年的婚恋状况主要受婚姻观、情感、性生活、沟通、经济状况、共处六个因素的影响。心理压力主要来自于情感、家庭经济状况、两性之间的共处方式。

    Abstract:

    Love and Marriage behavior of Beijing youth is an important and complex social,psychological and cultural phenomenon,reflecting social development and great changes. This study adopts questionnaire-investigating means to probe into the Beijing Youth characteristics of Love and Marriage behavior,and explores love and marriage behavior of Beijing Youth in gender,age,level of education and differences in different levels. To further explore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marriage behavior of Beijing Youth and psychological stress in order to provide scientific basis for increase relationship satisfaction,the mental health of young people,and the development of love and marriage education in Beijing. The results show that marriage status of youth in Beijing is mainly affected by marriage values,emotions,sexuality,communication,economic conditions,the coexistence of six impact factors. Stress mainly comes from emotion,family economic status,the coexistence between the sexes.

    一 引言

    (一)研究背景及问题的提出

    世界卫生组织(WHO)2013年对青年人年龄分段的界定为18~44岁,依据现行婚姻法规定,男性不得早于22周岁结婚,女性不得早于20周岁结婚。据此,本课题将适婚的青年年龄定为20~44岁,以此作为本课题的研究对象。作为外来人口居多的大城市,北京青年的婚姻已呈本地联姻、本地-异地联姻,异地-异地联姻等多元态势。

    随着社会的转型,北京青年的婚恋观念和价值取向也表现各异。当代青年的择偶观、婚后的家庭模式、家庭经济支配权、子女教养方式等较之以往有很大的不同。这种变化也给北京市居民的家庭结构及社会结构带来了重大的影响,家庭成员的关系、角色发生变化,青年人及其父母不得不面对适应社会的巨大挑战和心理压力。基于这样的社会现状,在北京地区研究青年群体的婚恋问题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二)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婚恋心理及其行为属于社会心理学范畴,也是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内容之一,而之前社会心理学对婚恋的相关研究多源于西方的婚姻爱情理论,从吸引、情感卷入与社会责任的角度进行研究,而基于文化背景的差异,异地婚姻的理论研究还不够完整。北京青年婚恋行为与心理压力之相关研究不仅涉及人际吸引、情感卷入、社会责任等方面,还影响到代际家庭、社区以及整个北京市的经济、文化与总体风貌。因此,本研究还可以补充和丰富社会心理学的相关理论,促进社会心理学研究的本土化。

    2.现实意义

    北京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北京调查总队的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底北京常住居民人口数为2170.5万人,其中常住外来人口数为822.6万人,占总常住人口数的37.9%。以北京作为研究地点,也最能反映当代青年婚恋观念和行为特点的最新趋势。

    通过对当代北京青年婚恋现状的调查研究,了解当代北京青年婚恋关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能够为教育工作者提供最新现状信息和决策依据,有助于北京青年的心理健康和家庭和谐,提高北京青年婚恋关系的满意度,促进青年婚恋教育的发展。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国外关于婚恋方面理论研究较多,关于爱情和婚姻的内涵方面,个体心理学家阿德勒指出:“爱情,以及其结果的婚姻,都是一种对异性伴侣最亲密的奉献,它表现在心心相印,身体的吸引,以及孕育后代的共同愿望中。”目前国外对婚恋问题的相关研究主要涉及婚姻态度、婚姻制度、性教育和性行为、同性婚姻等。Knox等调查发现83%的大学生认为恋爱行为不应该受到学校和家庭的干涉。Rubinson等学者研究表明,大学生对待婚前性行为的态度较为开放。一直把性欲视为一种禁忌的一些国家,比如尼泊尔,婚前性行为的现象也日益增多。Adhikari Ramesh,Tamang Jyotsna研究发现在尼泊尔的首都加德满都,男性大学生婚前性行为的现象普遍存在,这种日趋激增的性行为现象也使得男大学生面临健康威胁。Chaweewan Sridawruang 等人通过定性研究方法在泰国的农村地区对青年进行婚前性行为的态度调查,结果发现传统价值观对青年的态度仍具有很强的影响力,青少年需要来自父母更多的支持。Paul J. Wright 通过固定样本分析的方法分析美国人对婚前性行为和色情文学的态度。总的来说,由于文化的差异性,西方国家的婚恋行为更强调个体主义,家庭和学校不干涉青年的婚恋观念和行为,性行为和性观念也相对开放。此外,西方在婚恋教育的研究中,主要侧重于性教育的研究,代表国家有美国、德国等。但大城市中的青年婚恋现状与心理压力的关系研究较少。

    与西方国家相比,我国对婚恋问题的研究发展较缓慢,研究理论还不够完整,尚未形成系统性研究,学者的研究角度和研究方法也更加多元,从最初的思想政治教育学拓展到社会学、教育学、心理学等多种学科。2005~2015年的文献调研表明,有关青年婚姻研究多数涉及青年整体的婚姻观念和婚姻状况、大学生的婚恋现状调查、青年农民工婚姻状况等,多从恋爱观、婚姻观、性观念的角度出发。例如,学者周争艳对重庆6所高校的825名大学生进行了调查,研究表明大学生婚姻观上的总体表现为重视婚姻中的情感因素,对婚姻生活充满向往。在择偶问题上更注重自我感受,不易受社会环境的影响。在恋爱观上,总体表现为大学生对恋爱的投入程度较高;对另一半的依赖性较强,对两性亲密行为的接受程度为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