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皮书数据库!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更多>> 课题组动态
更多>> 皮书作者
王伟光
  男,汉族,1950年2月出生,山东海阳人。1967年11月参加工作,1972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博士研究生学... 详情>>
李 扬
  1951年9月出生,籍贯安徽,1981年、1984年、1989年分别于安徽大学、复旦大学、中国人民大学获经济学学... 详情>>
李培林
  男,山东济南人。博士,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中国社会学会副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副所长。《社会... 详情>>

    2015年北京市大学生网络攻击和行为抑制的关系研究

    作者:曾美英 晏宁 出版时间:2016年08月
    摘要:

    本研究主要采用赵锋等人编制的《少年网络攻击行为评定量表》(AdolescentOnlineAggressiveBehaviorScale,AOABS)及王登峰教授编制的《行为抑制量表》,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对北京市一本、二本和高职共八所高校约1200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以了解北京市大学生的网络攻击状况及其影响因素,并对大学生的网络攻击与行为抑制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发现:①北京市高校大学生的网络攻击水平显著高于大学生常模,并且存在明显的性别差异和一定的校际差异。②是否是独生子女、是否来自健全家庭,以及家庭经济状况和母亲受教育程度等家庭因素对大学生的网络攻击表现具有显著的影响。③大学生网络攻击和行为抑制相关十分显著。④求助抑制、亲密抑制、性别、母亲文化程度对大学生网络攻击行为及其各维度均具有极为显著的预测力。其中,求助抑制是影响最大的因子。此外,对支配的抑制和对疏远的抑制也具有一定的影响。根据上述结果,我们建议高校、家庭和社会应共同关注北京市大学生的网络攻击问题;建议高校对具有行为抑制特征的大学生开展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特别是应建立大学生求助系统,从线下到线上采取多种途径对不会求助的大学生进行帮助,以有效降低大学生的网络攻击;建议家庭,特别是母亲有较高学历的家庭应创造自由和谐的环境,在个体成长历程中允许有更多的情绪表达的机会,避免大学生把网络作为发泄愤怒、压抑等不良情绪的工具;建议政府和社会通过舆论宣传教育等方式引导大学生建立网络文明行为的规范和意识。

    Abstract:

    The current study mainly adopts the “adolescent online aggressive behavior scale(AOABS)” compiled by Zhao et al. and the “behavior inhibition scale” compiled by Wang,employing the method of stratified cluster random sampling,to conduct a questionnaire survey on about 1200 undergraduate students from eight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Beijing,in order to explore the current states of undergraduate students’ cyber aggression and its modulating factors,and investigat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yber aggression and behavioral inhibition. We reveals that:(1)the magnitude of cyber aggression among undergraduate students in Beijing i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norm of undergraduate students in China,and there is obvious gender difference and some degree of inter-school difference.(2)Factors like only child or not,family completeness,family financial status,and the degree of mother’s education have significant impacts on cyber aggression.(3)There is a very significant correlation between cyber aggression and behavioral inhibition.(4)Factors like help-seeking inhibition,intimacy inhibition,gender,mother’s education degree strongly predict cyber aggression behavior and its various dimensions. Among them,help-seeking inhibition is the most influential factor. In addition,the inhibitions of domination and alienation also have some degrees of influence. According to the above results,we suggest that universities,families and the society should jointly pay attention to the cyber aggression problem of undergraduate students in Beijing.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hould carry out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toward students with behavioral inhibition characteristics,and establish help-seeking system,from on-line to off-line,to help students who do not ask for help in a variety of ways,so as to effectively reduce the cyber aggression of undergraduate students. Families,especially those with mothers of higher education,should create free and harmonious environment,allow more opportunities of emotional expression during individual growth process,and avoid undergraduate students treating network as a tool for expressing anger,depression and other negative emotions. The government and society should guide undergraduate students to establish the norms and consciousness of online civilized behavior through propaganda education.

    随着时代的发展,网络与人类的生活日益紧密,一种新的攻击类型——网络攻击也由此诞生。网络攻击就是通过互联网或者手机网络,使用信息沟通技术发起的攻击行为[1]。大学生作为网络使用的主要群体,一方面善于使用网络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另一方面心理发展又不完全成熟,情绪情感并不稳定,因而可能表现出更多的网络攻击行为。这既影响社会和谐稳定,也对大学生的成长成才产生不利的影响,因此有必要对大学生的网络攻击行为状况及其影响因素开展调查,以便于制定相应的对策。本研究主要采用赵锋等人编制的《少年网络攻击行为评定量表》(Adolescent Online Aggressive Behavior Scale,AOABS)[2]及王登峰教授编制的《行为抑制量表》[3],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对北京市一本、二本和高职共八所高校约1200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有效问卷1127份),以了解北京市大学生的网络攻击状况及其影响因素,并对大学生的网络攻击与行为抑制的关系进行研究。除了性别等人口学因素外,我们认为学校、家庭和人格因素都可能与大学生的网络攻击行为表现有关,并假设:有行为抑制特征的个体更可能在网络虚拟环境中产生攻击行为,研究结果和建议报告如下。

    一 北京市大学生的网络攻击总体状况分析

    (一)北京市大学生的网络攻击水平极为显著地高于大学生常模

    采用t 检验对北京大学生的网络攻击的调查结果与《少年网络攻击行为评定量表》[4]的大学生常模进行比较,结果见表1。表明北京市大学生的网络攻击在工具性攻击和反应性攻击及各自的外显攻击和关系攻击维度均极为显著地高于大学生常模(p<0.01),其中工具性关系攻击的差异尤为突出。说明网络攻击在北京市高校大学生中表现明显,而且和全国的大学生相比,北京市高校大学生在主动的网络攻击中以蓄意破坏他人的社会关系和贬损他人社会地位的攻击表现尤为突出,是十分值得关注的问题。

    表1 北京大学生的网络攻击与常模的比较

    (二)男大学生的网络攻击水平极为显著地高于女大学生

    男女大学生网络攻击差异的t检验结果见表2。男大学生的网络攻击在各个方面都极为显著地高于女大学生,无论是否受到外界的攻击,男大学生群体在言语辱骂、恶意威胁的外显攻击还是蓄意破坏他人的社会关系和贬损他人社会地位的关系攻击都极为显著地高于女生。

    表2 不同性别大学生的网络攻击状况比较

    (三)一本大学生在网络上因他人刺激而做出的反应性攻击方面明显低于二本和高职的大学生

    方差分析(见表3)和事后检验的结果表明,一本大学生的反应性攻击总分、反应性外显攻击、反应性关系攻击显著低于二本和高职的学生,但在工具性攻击方面差异不显著。

    表3 一本、二本和高职院校大学生网络攻击的差异

    (四)艺术类大学生主动发出的网络攻击略高于文史类和理工类的大学生

    方差分析(见表4)和事后检验的结果表明,不同学科类型的大学生的网络攻击从总体上看差异不显著,但在工具性攻击,包括其外显攻击和关系攻击的两个维度上,不同学科的差异达到边缘显著的水平,其中艺术类大学生的网络攻击略高于其他两类大学生。

    表4 不同学科类型大学生网络攻击的比较

    二 来自不同家庭的北京市大学生网络攻击状况分析

    为了了解家庭因素对大学生网络攻击可能存在的影响,本研究选取了是否独生、是否来自健全家庭[健全家庭指父母婚姻状况正常,非健全家庭指离异、重组、丧(单、双)亲等]、家庭人均收入、父母的受教育程度等方面来考查家庭因素的影响,得到下列结果。

    (一)在网络上受到攻击时,独生子女更容易使用直接、开放的言语辱骂或恶意威胁作为回应

    从表5的结果看,独生子女在反应性攻击的外显攻击的维度上显著高于非独生子女大学生,说明当在网络上受到攻击时,独生子女更容易使用直接、开放的言语辱骂或恶意威胁作为回应。但在未受外界攻击时,他们的主动性攻击行为并不高于非独生子女大学生。

    表5 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大学生网络攻击的比较

    (二)来自非健全家庭(离异、重组、丧亲等)的大学生的网络攻击状况十分显著地高于来自健全家庭的大学生

    从表6的结果看,来自非健全家庭的大学生的网络攻击状况在各个方面各个维度上都十分显著地高于来自健全家庭的大学生。表明无论是否受到攻击,来自非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