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2年01月 |
河南省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移民集中在南阳市丹江口库区淅川县,涉及农村移民16.2万人,2009年8月完成1.1万试点移民,2009年10月启动大规模移民,2011年10月圆满完成农村移民集中搬迁任务,实现了省委、省政府确定的“四年任务、两年完成”的目标。目前,移民工作重点已由搬迁转入后续帮扶阶段。
一 基本情况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丹江口水利枢纽工程大坝加高后,淹没影响南阳市淅川县11个乡镇、184个行政村、1276个村民组,涉及农村人口26957户105962人;淹没影响土地面积21.69万亩,其中耕园地12.66万亩;淹没房屋290.97万平方米;淹没影响集镇3个,工业企业36家。按照规划,需搬迁安置农村移民16.2万人,其中,淅川县内安置1.9万人,出县外迁安置14.3万人。移民安置区涉及郑州、平顶山、新乡、许昌、漯河、南阳等6个省辖市、25个县(市、区)。移民集中安置点208个,需调整建设用地1.94万亩、调整生产用地19.71万亩。此外,还有3个集镇迁建、36家企业迁建、改建及大量专项设施恢复改建、水土保持、环境保护和文物保护等。移民分三个阶段实施。
试点移民。涉及淅川县10个村、69个村民小组,搬迁安置1.06万人,试点移民除128人投亲靠友安置外,其余10499人全部出县外迁安置。共涉及6个省辖市的10个县(市),建设移民安置点12个,新村占地1345亩,划拨生产用地13156亩。
第一批移民。涉及淅川县57个移民村、483个村民小组,搬迁安置6.49万人。安置区涉及郑州、平顶山、新乡、许昌、漯河、南阳等6个省辖市的25个县(市、区),建设移民安置点81个(其中近迁、外迁63个,后靠18个),新村占地7849亩,划拨生产用地8.03万亩。
第二批移民。涉及淅川县101个移民村、703个村民小组,搬迁安置8.61万人。安置区涉及郑州、平顶山、新乡、许昌、漯河、南阳等6个省辖市的20个县(市、区),建设移民安置点115个,新村占地10230亩,划拨生产用地10.37万亩。
二 突出特点
这次丹江口库区大坝加高移民,具有以下五个突出特点。
1.移民安置难度很大
(1)利益诉求多。此次移民迁安工作处在我国经济高速发展期、改革攻坚期和矛盾凸显期。在社会经济变革、利益格局不断调整、群众法律观念和维权意识不断增强的新形势下,深层次的、历史的矛盾和问题不断暴露,加上群众承受能力减弱,协调难度不断增加。
(2)等靠要,依赖性强。这次搬迁的移民大多为初期工程移民,相当一部分移民经过多次搬迁。人多地少的矛盾比较突出,生活生产条件较差,基础设施和公益设施薄弱。在长期接受国家救济、扶持过程中,产生了依赖性,形成了等靠要思想,主动性较差,增加了工作难度。
(3)维稳压力大。移民搬迁,涉及利益主体多,在安置点选择、移民身份确定、各种补偿标准、房屋建设质量等方面,矛盾纠纷多,利益诉求多,不同批次移民之间、新老水库移民之间攀比现象抬头,移民与原住民之间摩擦显现,维护社会稳定压力大。
2.移民安置强度空前
丹江口库区移民是继长江三峡移民之后最大的一次移民行动。三峡工程实际搬迁农村移民45万人,历时16年,年平均2.8万人;河南省黄河小浪底水库共搬迁农村移民14.8万人,历时11年,年平均1.35万人。而河南省丹江口库区规划移民16.2万人,除试点移民外的15.1万人,要在两年时间内完成搬迁安置,平均每年7.5万人,实现“平安搬迁、文明搬迁、和谐搬迁”目标,难度之大、强度之高前所未有。
3.补偿补助标准偏低
这次丹江口库区移民补偿标准虽较以前有了较大提高,但与高速公路、高速铁路、工业项目等项目补偿标准相比,明显偏低,移民的期望与政策之间存在一定落差,有关愿望难以满足,加上迁安工作确实给移民和当地群众的生产生活带来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工作中容易发生矛盾冲突。
4.社会关注度很高
作为造福当代、惠及子孙的千秋伟业,南水北调工程举世瞩目,丹江口库区众多的移民搬迁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难点,稍有不慎就会成为焦点。做好移民工作,确保工程顺利建设,对于各级党委政府的执政能力和各有关部门干部的政治素质、业务能力、工作水平等都是重大的考验。
5.后续帮扶任务繁重
移民搬迁后适应能力脆弱。
(1)气候环境不适应。淅川县库区是长江气候,比较湿润。而移民搬迁安置的地方,多处于淮河以北,冬季寒冷干燥、降雨量较少,其环境条件与原住地有一定差别。
(2)社会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