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6年09月 |
报告通过对2015年移动舆论场中的谣言进行全景式研究,认为从谣言发生地域来看,四级梯队特征显著,“纺锤形”模式形成;从谣言类型来看,凸显“安全需求”,敏感信息总量较低;从辟谣来看,越来越多的谣言可以在出现当天便被辟除,查处手段以行政拘留为主;从谣言特征来看,老谣新传、断章取义、突发事件谣言、周期性谣言、以校园为背景的谣言、媒体传谣、曲解政策、虚假营销型谣言、政治流言仍然较多,谣言多发的背后是多种社会心理的综合作用。为避免因谣言而引发的公众恐慌以及其他不利影响,相关部门应加强辟谣工作。
The report was an overarching research in the rumor spreading in the 2015 mobile public opin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occurring location,there was a four hierarchy pattern,and showed a spindle-shaped tren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rumor types,there was a relatively low amount of sensitive information with emphasis on the safety nee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rumor refuting,more and more rumors were refuted right at the same day of appearanc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rumor spreading,the old rumors re-appearance,misinterpretation,periodical rumors,rumors spreading by media,political rumors and so on frequently occur. There is a complex influence of social mentality behind rumor spreading. Related parties should enhance their work in rumor refuting so as to avoid public panic caused by rumors.
一 概述
2015年11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九)》正式实施,并在现行刑法第二百九十一条中增加了规定:“编造虚假险情、疫情、灾情、警情,在信息网络或其他媒体上传播,或明知是上述虚假信息,故意在信息网络或其他媒体上传播,严重扰乱社会秩序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造成严重后果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这意味着,在微信、微博等社交平台传播虚假消息,造成严重后果的,最高将被处以7年有期徒刑。
谣言问题引起重视,谣言的种类与形式也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以及公众媒介素养的提高而发生变化。从最初编造一些“空穴来风”的谣言,到搭载和新闻有关的谣言,谣言的隐蔽性增强。从大数据分析来看,谣言具有“六个面孔”:假借权威、捏造数据、制造恐慌、嫁接图片、偷换概念、直击刚需,这些都是谣言传播常用的手段。但是,生产谣言易,粉碎谣言难。
此外,利用网民猎奇心理也成为驱动谣言传播的内在动力。随着移动互联网的不断发展,公众接受信息的形式逐渐走向多元化,传统媒体的单向度传播已经无法决定公众意见偏向,于是各种所谓的“历史真相”借此应运而生。“教科书里的历史真实吗?”“××真相,删前必看!”“国家不想让你知道的秘密……”其捏造事实、歪曲历史、混淆视听的为文手法被大量使用,这样的谣言,比之“黄段子”“灰段子”为害更烈。
为了对2015年移动舆论场中的谣言进行全景式的研究,探索其中存在的规律、模式、问题以及提出相关建议,本研究以周为单位,选取从2015年1月1日到2015年12月31日每周最热门的11~12个移动舆论场的谣言,共计602个案例进行分析。特别需要指出的是,纯粹“科普类”的谣言若只是单纯涉及日用与家常,而不涉及公共层面,则不在本研究的统计范围内。
二 2015年移动舆论场“谣言地图”
(一)地区:四级梯队特征显著,“纺锤形”模式形成
(1)“去地方化”谣言风靡全国,华东华北成“重灾区”。从本研究所选取的2015年移动舆论场谣言的区域分布特点来看,有1/4的谣言并无特别的地域所指,而是在全国范围内广泛流传,“去地方化”成为移动舆论场谣言的发展趋势。此外,华东与华北地区成为网络谣言的多发地与“重灾区”,两大区域内发生的网络谣言占到了谣言总量的四成多。
图1 2015年谣言的区域分布情况
(2)四级梯队特征显著,东多西少拉开差距。通过对移动舆论场谣言进行地区统计,发现各省份谣言的出现数量差异较大。一方面,呈现出四级梯队的特征:第一级梯队由北京、山东、江苏、河南、浙江、福建以及广东组成,绝大部分属于沿海地区;第二级梯队由内蒙古、河北、山西、湖北、四川以及广西组成,多为中西部内陆省份;第三级梯队由黑龙江、陕西、安徽、江西、湖南、贵州以及新疆组成;第四级梯队由吉林、辽宁、宁夏、甘肃、青海、西藏以及云南组成,多为少数民族聚居区,同时经济发展水平也较其他梯队整体落后。从总体上来讲,移动舆论场谣言的省份分布,呈现出东部多西部少的局面,数量差异明显。
图2 2015年谣言的省份分布情况
(3)“纺锤形”模式形成,行政层级分布不均。从移动舆论场谣言的行政层级分布情况来看,已经形成了一种“纺锤形”模式,即层级较高的“国际”和层级较低的“县”“乡”范围内的谣言数量仅占谣言总量的10%,总体并未过半,但“全国”“省”“市”三个层级范围内的谣言占据了总量的90%,行政层级之间谣言分布数量并不均匀。
图3 2015年谣言的行政层级分布情况
(二)类型:凸显“安全需求”,敏感信息总量较低
根据2015年移动舆论场谣言的特点,将其分为18种不同的类型,以数量来统计,排在前十位的谣言类型为“社会安全”“公共政策”“交通出行”“日常生活”“经济发展”“卫生防疫”“自然灾害”“教育就业”“食药安全”“政务法制”。按照马斯洛的需求理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是人的五大主要需求,从谣言的类型来看,排在前十位的谣言中“社会安全”“卫生防疫”“自然灾害”以及“食药安全”四类谣言基本上都与安全需求相关。其中,“社会安全”与“公共政策”类谣言数量高居前两位,此两类谣言恰恰是反映网络社群民意的重要载体。
此外,诸如“吏治反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