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6年09月 |
当今纪录片传播的主要途径一般包括电影节传播、院线传播、电视台传播和网络新媒体传播等,而在纪录片的国际传播领域,国际电影节往往是最具有包容性和拓展性的传播平台。通过项目创投、方案预售、竞赛展映、交易市场、学术论坛、人才培训等环节和活动,国际电影节几乎囊括了纪录片国际化生产和传播的全过程。北京国际电影节也不例外,从第四届开始设立纪录片单元,通过几年的发展,纪录片单元已经成为北京国际电影节重要的组成部分,并在国外纪录片的“引进来”和国内纪录片的“走出去”两个方面做出了一定的探索。当然,作为一个年轻的国际电影节的新板块,北京国际电影节纪录片单元也存在需要改进的地方。课题组旨在通过对国外知名国际电影节相关经验的梳理,结合对北京国际电影节纪录片单元的实地调研,查找其中的不足,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
一 纪录片与电影节的关系
(一)电影节是纪录片国际传播的重要一环
首先,国际电影节常常作为各类纪录片进军国际市场的第一站,成为打开其他传播渠道的“敲门砖”。国际电影节在选片邀片时往往有着严格的标准,既要注重作品的艺术水准,又要平衡民族、国别、社会传统等议题,因此,登陆国际电影节的纪录片不但在艺术上代表着世界先进水平,在主题和内容上也一定程度地规避了意识形态的风险。对于纪录片的购买方而言,国际电影节的权威性和专业性是其做出引进、购买、播映决策的重要参考。对于纪录片创作者,尤其是创作新人而言,进入一流国际电影节的竞赛单元并斩获奖项,能够赢得业界的首肯,并为后续传播渠道的开拓积攒口碑;能够在媒体专场中获得影评人的关注乃至力推,从而为后续的市场推广积攒力量。此外,通过电影节展映单元的放映,纪录片的制片方能够面对定向的观众开展第一轮精准的市场反馈,从而为后续的生产和营销积累第一手的参考信息。电影节的市场交易环节则为优秀的纪录片作品赢得来自投资方、合拍方、发行方等多个市场方向的聚焦,为其将来在国内外院线发行,在电视台和视频网站实现版权购买和播出创造机会。
其次,国际电影节作为“世界电影之窗”,是实现纪录片国际传播中艺术与商业平衡的重要力量。纵观世界纪录片市场,纪录片生产已经面向市场形成产业链条,类型化、娱乐化成为一种趋势,这一现象已经引起了国际纪录片界的广泛关注。而旨在传播电影文化、推动电影艺术的发展的电影节,“通过以艺术为主导标准的严格选择,将众多不符合这一要求的影片拒之门外。对于在纪录片生产中因‘市场’的强制性规则而引起的偏差,电影节能够起到一定的纠正作用,它在重建和维护纪录片生产的文化内涵和品位方面发挥着堡垒作用”[1]。
再次,纪录片在电影节的传播过程,也是各国纪录片人与观众、纪录片人与纪录片人之间交流与学习的重要过程。通过电影节的竞赛展映、主题论坛、训练营等活动,年轻的纪录片创作者可以接触到世界一流的纪录片作品,能够和纪录片大师自由探讨问题。从这个角度讲,电影节也是一个通过纪录片传播带动纪录片人成长与探索的平台。
最后,国际电影节为纪录片的生产与传播提供资金支持。对于资金缺乏的纪录片创作者而言,拥有好的题材和创意,就可以在电影节期间通过申请基金或方案预售等形式,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资金问题,使影片得以顺利诞生和走向观众。同时,在申请基金和预售方案的过程中,也能够引起国际纪录片市场的注意,起到一定的宣传效果。
(二)纪录片是电影节文化价值的重要体现
首先,纪录片完善了国际电影节文化传播的功能。纪录片登陆国际电影节,能极大地扩展电影节对外传播的能力,这主要体现在纪录片的真实性和客观性使其在文化的对外传播中占据天然的优势。纪录片是一个国家社会文化生活的“相册”,真实地记录着该国的社会发展轨迹,是世界其他地区观众了解该国社会现实的重要窗口,并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世界人民对该国的文化印象和价值判断。
其次,纪录片扩展了国际电影节艺术探索的领域。纪录片作为电影艺术的一种表现形式,具有较高的艺术和美学价值,并且常常开拓电影艺术的表达范畴。纪录片与文学、美术、音乐、舞蹈、戏剧、建筑等形式一样,有着共通的艺术特征,即创造性。作为最贴近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