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0年02月 |
郑州市社科联(院)是市委、市政府领导下的社会科学管理和专业研究机构,负责全市社科优秀成果和调研课题的评审表彰,以及对本地区社会科学学会、协会、研究会以及民间组织进行管理指导工作,是市委、市政府联系全市社会科学工作者的桥梁和纽带。近年来,郑州市社科联(院)以基础理论研究为依托,以应用研究为重点,以经济社会发展重大理论问题为主攻方向,为郑州实施跨越式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理论服务,发挥了“思想库”、“智囊团”的重要作用。
一 郑州市社会科学发展概述
新中国成立以来,郑州市社会科学事业的发展经历了两个阶段: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前这一时期,基本上属于构建基础、建立学科阶段。这一阶段突出特点是展开研究的哲学社会科学学科较少,其研究的领域和方法也比较分散和单一。从事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队伍小、人员少,全市没有统一的组织管理机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至今,为第二阶段,即不断发展繁荣阶段。其主要表现为:一是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研究机制不断完善、健全,以“市场”为主体的政治经济学、以“国家与民主”为主体的政治学、以“家庭和社会”为主体的社会学、以“中国古代文明”为主体的考古和历史学等学科,均形成了稳定和独有的研究领域与方式。尤其在市场经济、社会发展、古代文明等学科领域取得骄人业绩。目前学科门类除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卫生学、文化学、历史学、考古学、语言学以外,一些新兴学科和边缘学科,如新闻学、领导科学、金融学、伦理学、生态学、信息学、管理心理学、社会保障学等,也因其具有前瞻、适用、交叉等特点,不仅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同时也成为市委、市政府科学决策的重要思想库。二是社会科学队伍不断壮大,全市各类社科研究人员近20万人,其中中级职称以上的社科专业人员达6万多人,一级社科学会、协会、研究会86个,会员5万多人。三是有了统一的组织管理和研究机构。1984年,市委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适时地组建了郑州市社会科学学会联合会(1997年更名为郑州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从而使分散的社科学会有了统一的组织管理机构;2006年郑州市委、市政府根据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批准成立了郑州市社会科学院,与郑州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实行“合署办公,一套班子,两块牌子”。2007年2月1日,郑州市社会科学院内设经济研究所、文化研究所、科研管理处等,并对原属《中州纵横》杂志进行了改制,使其更充分地发挥社科成果载体和平台的作用。至此,郑州市社会科学院成为河南省地级城市中首家市级社会科学院,标志着郑州市的社科研究事业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二 2008年主要工作开展情况
在郑州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2008年郑州市社科工作者齐心协力,围绕中心干工作,勇于创新谋发展,贴近实际加大了课题调研、社科优秀成果征集、社科知识宣传普及和学术研讨力度,不断开创工作新局面,树立了社科队伍的新形象。
(一)日常工作有创新
1.学会工作活跃,成效显著
在郑州市社科联的规范指导和积极协调下,各学会、协会积极开展研讨会、报告会等各种学术活动。企业界联合会、法学会、审计学会、房地产信息协会、社会心理学会、行为科学研究会等各社科学会、协会、研究会根据2008年的工作部署,分别组织了丰富多彩的报告会和学术研讨活动,并结合当前社会形势,积极参与“喜迎奥运”、“抗震救灾”等社会公益活动。一些学会的科研成果受到了省市领导的肯定,如2008年1月15日,中共河南省委书记徐光春对郑州市统计学会黑家乐同志撰写的《自主创新是郑州工业必由之路》作出批示:“这个问题值得郑州重视。请文超、建才同志阅研。”河南省委常委、郑州市委书记王文超根据徐书记的指示,对参考本文提出的问题和建议于1月16日作出批示:“请柳身、胡荃、济昌同志阅。要加大自主创新支持力度,创造宽松环境,推动郑州市企业、科研机构、大专院校自主创新,解决科技活动少、创新不足的问题。”1月17日郑州市委督查室把王书记的批示和资料转发给市有关领导及市科技局党组。
表1 2008年郑州市社科学会主要工作情况数据统计一览表
2.精心组织社科成果和调研课题的评奖工作,以推动社科研究工作进一步深化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