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6年09月 |
一 引言
我国已进入中等收入阶段,面临“中等收入陷阱”,目前我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关键在于未来可持续的城市化。我国工业化时期的持续高速增长是建立在投资驱动和廉价劳动力基础之上的,通用技术部门的投资效率不断下降,已经成为制约可持续增长的突出问题,投资高积累推动的工业化生产方式越来越不可持续,这样的生产方式不可避免地导致城市化时期的结构性减速趋势。因此,可持续的城市化成为我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关键,如果把物质资本投资转化为人力资本形成进而进行技术创新,就很有可能形成新的增长潜力。
而消费与人力资本的一体化,是理解城市化阶段资本作用的关键。工业化后期无视消费结构升级规律的消费抑制,是导致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主因。
我国大规模工业化阶段结束后,与城市化和服务业紧密联系的消费将成为经济增长新的动力源,这种消费是具有结构意义的消费,与广义人力资本相联系的消费未来将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动力。目前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发展的中(后)期和城市化高速发展期,城市化在工业化和技术创新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这个过程中,需要产业发展、技术创新与城市化相协调。我国城市化正由数量扩张型向质量提高型转变,粗放型城市化降低了城市化的集聚度,同时土地财政助推了高价城市化的形成。随着粗放型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高价城市化的进一步加剧,我国城市化的规模报酬将会出现递减。
城市化转型的关键在于降低城市产业生产成本,城市产业生产成本与城市居民商品住房价格高度相关,合理的城市居民商品住房价格有利于降低产业生产成本,如政府可以为城市居民提供大量经济适用房(其价格是市场上商品房价格的2/3)。因此,要努力降低产业生产成本,大力发展城市产业,使城市财政收入由过分依赖房地产收入转变为依靠城市产业发展带来的税收等多方面收入。同时,要在城市大力发展通用技术部门的基础上,利用城市化集聚效应积极发展知识技术部门,使城市化的发展跨入新的阶段,从而保持我国城市化的可持续增长。
2015年,我国城市化率达到56.1%,但按照户籍人口计算,我国城市化率仅为39.9%,两者之间相差16.2个百分点。与发达国家70%以上的城市化率相比,我国城市化还有很大的空间和政策红利。
因此,土地和户籍制度的改革不仅是新时期进一步释放土地和人力两大核心生产要素活力的关键,而且关系到我国城市化发展目标的实现以及农民利益的切实保护。未来我国经济改革的方向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征用土地制度的改革,国家对土地市场的调控应由微观转为宏观,更多地由市场机制决定土地的供给、开发及利益分配;二是允许集体建设用地直接进入土地市场,应将解决同地不同权问题作为最好的突破口;三是搞好农村土地市场流转,这是规模化农业和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基本要求,也是农村劳动力结构升级的要求。同时,要将我国城市化的发展纳入产业升级和技术创新发展中。
二 城市化的产业发展分析框架
我国城市化主要发生在20世纪中期之后,尤其是1978年后城市化水平显著提高。我国城镇人口由1979年的1.85亿人增加到2015年的7.71亿人,净增5.86亿人。在城市化的发展过程中,政府与城市化间的关系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下面通过构建城市化发展机制来分析研究短期的城市化发展机制与长期的城市化发展机制。
由短期的城市化发展机制与长期的城市化发展机制(见图1)可知,我国政府是全体居民利益的代表,因此,政府的目标是追求全体居民福利的最大化,我们将居民福利分为短期福利和长期福利两部分。短期福利可通过提高居民社会保障水平、增加公共性支出等方法实现,如目前我国政府提供的保障性住房等;长期福利的提高只能通过可持续经济增长实现,这是因为只有经济实现可持续增长,才能为福利水平的提高提供可靠的物质保障。目前城市是经济增长的主要载体,因此只有城市化可持续增长,才能保持经济可持续增长。政府追求短期福利形成了短期的城市化发展机制,而政府追求长期福利则形成了长期的城市化发展机制。
图1 城市化发展的短期机制与长期机制
政府的目标决定了政府财政支出结构。政府的短期福利目标决定了政府财政支出主要集中于城市化发展的公共性支出和提高居民社会福利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