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皮书数据库!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更多>> 课题组动态
更多>> 皮书作者
王伟光
  男,汉族,1950年2月出生,山东海阳人。1967年11月参加工作,1972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博士研究生学... 详情>>
李 扬
  1951年9月出生,籍贯安徽,1981年、1984年、1989年分别于安徽大学、复旦大学、中国人民大学获经济学学... 详情>>
李培林
  男,山东济南人。博士,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中国社会学会副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副所长。《社会... 详情>>

    中国经济增长之动因——关于创新的思考
    ——关于创新的思考

    作者:郭路 出版时间:2016年09月
    摘要:

    本报告从外部性的角度对引起经济增长的创新因素进行了分析,探讨了创新激励政策在何种条件下能产生外部性的创新,并引起经济增长。本报告认为,竞争性的技术进步不会引致经济增长,经济增长的动力只能来自公共部门;并非全社会人力资本的提高都会引致经济增长,而是具有外部性特征的天才创造才会引致经济增长。本报告还基于经济学学理,对近期我国宏观经济形势与经济增长情况进行分析,并对相应的政策选择后果进行说明。本报告认为,在经济增长方面,经济增长的动因恰恰是更加积极地参与国际分工并试图在这个进程中获得铸币税;在国内创新方面,国内落后的创新则很难对经济增长产生实质性的影响。这种仅针对竞争部门的创新激励政策与其说是创新,不如说是政府主导的产业结构调整,其成因并非来自对中国经济增长方面的考量。

    本报告将分析什么样的创新能够对经济增长产生影响,并对近期我国宏观经济形势与经济增长情况进行分析,以对我国宏观经济政策的目标以及创新政策进行说明。本报告主要内容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从理论上分析创新与增长的关系,说明创新的外部性是增长的动因,并分析创新激励政策能否引起经济增长;第二部分对近期我国宏观经济形势与经济增长情况进行分析,从学理上对宏观经济政策的后果及目标进行说明。

    一 产生外部性的创新与经济增长

    在生产的规模报酬不变和完全竞争的要素市场下,长期经济增长率为零。当经济决策者希望通过克服不变的规模报酬来突破零的经济增长时,往往采取将公共财政投入公共产品(主要是公共生产)领域的方式(Barro,1990),但这种投入能否引起长期增长,取决于公共产品的产出替代弹性是否为常数[1]。Lucas(1990)、Rebelo(1991)、Jones等(1993)、Rebelo等(1995)认为,如果公共投资投入技术部门,则能引起经济增长。这些分析都建立在公共部门支出具有一定外部性的基础之上。尽管以上分析基于Lucas(1988)生产具有规模报酬递增的分析,但因为生产的规模报酬递增在完全竞争的市场环境中无法成立,这种生产的规模报酬递增可以视为某种生产要素具有外部性。随后Romer(1990)的分析克服了生产规模报酬递增的假设,假定生产规模报酬不变,把引起经济增长的动因归为某些生产要素的外部性,如对设计的模仿,这种模仿使经济具有外部性特征。也就是说,如果计划者希望引起经济长期增长的话,就需要在产生外部性的部门中进行投入,由于这种投入来自财政收入,该投入便具有一定的竞争性特征。因此,在产生外部性的部门中进行投入,需要和另外一个真正具有外部性特征的要素结合起来进行生产——这种生产要素被视为技术进步(创新)或者人力资本。在此部分,本报告将对创新、人力资本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说明。

    (一)竞争性的创新财政支出是否会引起增长

    把财政支出投入竞争性的生产领域无疑会对非政府部门的经济产生挤出效应,而把财政支出投入公共生产部门,如基础建设中,是否会出现规模报酬递增的生产呢?这依然无法从理论上得到说明。我们需要记住的是,在竞争性市场中,规模报酬递增的生产根本就不会出现。另外,财政投入即使不具有排他性,也会出现竞争性,财政的特点使公共产品具有一定的价格特征。当市场是完全竞争的以及计划者希望公共投入能够提升整个经济福利水平时,公共生产投入的边际产出将等于1,也就是说,政府的财税政策本身会孕育某种价格特征,这种价格特征促使经济人对公共产品进行支付。但由于在竞争性市场中,规模报酬递增的生产不存在以及公共投入的价格特征,在财政投入公共建设时,经济依然会进入增长为零的路径中。由此可见,财政在基础建设中的投入仅仅是克服生产中私人在公共产品方面投入的不足,不足以引起经济增长。如果市场规模足够大,这部分公共产品的投入可以由私人来提供,这就是我们看到的中小城市的地铁建设完全是由地方财政承担的,而在大城市中,私人公司也会出现在地铁建设之中。

    由于不存在规模报酬递增的生产,经济增长的动因来自正外部性,尽管生产的正外部性和规模报酬递增使得欧拉方程的表达是一致的,但其内涵是完全不一样的。某种生产要素正外部性的存在,使要素不再具有排他性,厂商也在生产中使用所有这种具有正外部性的生产要素(该生产要素不具有价格,不再是边际产出等于价格)。基于这种分析,Lucas(1988)提到的人力资本就应该理解为用于产生外部性生产要素产出的人力资本投入。也就是说,当人力资本具有竞争性和排他性时,经济人在基础教育和职业培训方面的投入所引起的劳动生产率提高,不会引起经济增长。对应于现实,当一个企业自身的创新和人力资本的提高停留在该企业中时,并不会引起经济增长。

    由于财政在企业创新和人力资本方面的投入具有竞争性(价格特征),当这种创新仅停留在某个企业层面时,政府财政在创新方面的投入不会引起经济增长。那么,政府能提供持续外部性的要素吗?一个极端抽象的概念是“制度供给”,尽管这个概念可以对应于真实经济中的很多现象,但很难认同政府具有这种功能,即能持续地提供制度供给,而一次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