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2年11月 |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开启了快速的工业化进程,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由于快速的工业化进程,进入21世纪后,中国的基本经济国情已从农业大国转为工业大国。[1]“十一五”时期,中国经济经受住了国际金融危机等复杂环境和重大风险的挑战,通过坚持科学发展观、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实施正确而有力的宏观调控,国民经济得以保持持续较快增长、产业结构得到优化、节能减排全面推进、城镇化水平持续提高、东西部差距不断缩小,中国工业化进程继续推进,基本上走完了工业化中期阶段。到“十一五”末,中国的工业化已进入工业化后期阶段。
一 经济保持较快增长
1.中国经济经受住国际金融危机的考验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保持了高速增长的态势。1978~2010年,中国GDP的年均增速达到9.91%,其中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速达到11.50%,超过第二产业的11.44%、第三产业的10.93%和第一产业的4.58%,人均GDP的年均增速为8.77%。“十一五”期间,尽管遭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中国经济仍然保持了较高的增长速度,2010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39.8万亿元,年均增长11.25%,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29748元,年均增长10.6%。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增速除少数年份外,其他各年均超过10%,第一产业的增速比GDP增速均低5个百分点以上(见表1-1)。“十一五”期间,对GDP增长贡献最大的是第二产业,除2008年外均在50%以上,延续了2002年以来重化工业高速增长的趋势,第二产业中工业的贡献率与服务业大致相当,而第一产业的贡献率较低,为4%左右。
表1-1 2005~2010年中国GDP和三次产业的增速
表1-2 三次产业对经济增长的作用
中国经济经受住了国际金融危机的考验,在主要经济大国中可谓“一枝独秀”。由美国次贷危机演变而来的国际金融危机被认为是仅次于“大萧条”的经济危机,世界经济遭受重创。根据IMF的数据,2008年世界GDP增速从2007年的5.2%下降到3.0%,2009年进一步下降到-0.9%;2009年贸易量增速下降了10.7%。[2]发达国家是受金融危机影响最严重的地区,2009年,发达经济体的产出增速为-3.2%,新兴和发展中经济体的产出增速为2.4%。发展中的亚洲经济体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较小,产出增速仍然达到6.6%。世界各国的工业生产虽然都出现了下滑,但是开始和持续的时间、下滑的幅度有很大差异。从图1-1可以看到,发达经济体工业生产下降的时间最早,下降的幅度最大,回升的时间最晚;而新兴经济体特别是新兴的亚洲经济体正好与此相反。发达经济体的工业增速在2008年4月就已出现明显下滑,从3月的3.36%下降到1.33%,2008年5月工业生产已经是负增长,增速为-2.93%,此后工业生产增速加速下滑,一直持续到2009年2月的最低点(-29.02%)后增速才开始回升,直到2009年7月才恢复正增长。而新兴的亚洲经济体工业的下滑开始于2008年8月,工业增速从7月的14.56%下降到5.06%,2008年9月出现负增长,2008年12月工业增速达到最低值(-11.9%),此后工业下滑速度减慢,到2009年3月工业恢复正增长,并且增速已经达到12.96%。
图1-12005年以来世界工业产出月度增速
国际金融危机之前的2003~2007年是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时期,其中2007年的经济增长速度达到11.4%,成为1995年以来增长最快的一年。2008年上半年,中国经济仍然保持高速增长的势头。但是,2008年下半年特别是四季度以来,随着美国金融危机的进一步加剧并蔓延到全球,中国经济也开始进入下行经济周期,特别是前一时期作为中国经济增长最主要推动力的工业增长速度出现大幅度下滑。规模以上工业的月度增加值增速从2008年7月开始下降,10月下降到10%以下,11月下降到5.4%,2009年1~2月同比增速进一步下降到3.8%,是10年来月度增速的最低点。与之前的衰退相比,2008年6月至2009年2月的工业增速下降是非常急剧的,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下降了12.2个百分点。2003~2007年,全部工业增速比GDP增速快2个百分点左右,而规模以上工业增速比GDP增速快5个百分点以上。到2008年四季度,规模以上工业增速超过GDP增速的幅度下降到3.9个百分点;到2009年一季度,规模以上工业增速已经落后GDP增速1个百分点。在作为中国经济最主要推动力的工业增长乏力的情况下,要保障国民经济的较快增长面临着非常大的压力。
图1-2 中国工业在国际金融危机中的表现
图1-2 中国工业在国际金融危机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