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2年11月 |
“十一五”期间,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挑战,江苏省全面落实国家扩内需、保增长的一揽子计划,出台了加大财税金融支持、扶持中小企业、促进外经贸发展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全力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较快扭转了经济增速下滑趋势,呈现出创新引领、增长较快、质量提升、结构优化、后劲增强、民生改善的良好态势,工业化进程进入后期后半阶段。
一 “十一五”江苏省经济社会发展基本情况
“十一五”时期,江苏省经济保持快速发展,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2010年,江苏省生产总值达到40903亿元,年均增长13.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13482亿元,年均增长18.6%;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23187亿元,年均增长21.5%,民间投资占全社会投资比重达64.2%;进出口总额达到4658亿美元,其中出口额为2706亿美元,均创历史新高。
加快经济转型升级,产业结构调整取得明显进展。坚持调高调优调强取向,制定十大重点产业调整振兴规划,启动实施新兴产业倍增、服务业提速、传统产业升级计划,产业结构明显优化。2010年,规模以上工业完成增加值21224亿元,比“十五”末增长1.2倍。高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由24%提高到33%。新兴产业引领新一轮增长,新能源、新材料、生物技术和新医药、节能环保、软件和服务外包、物联网和新一代信息技术等六大新兴产业销售收入超过2万亿元,占工业销售收入的23%。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超过40%,比“十五”末提高6.0个百分点。物流、金融、旅游等服务业快速发展,苏南地区出现服务业投资超过制造业投资的新态势,南京形成“三二一”产业发展格局。
城乡区域统筹协调发展水平显著提高。全面落实强农惠农政策措施,连续7年保持“三农”投入增加、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的好形势。2010年粮食总产量达到647亿斤,高效农业面积占耕地面积1/3,农业增加值由全国第六位上升为第三位。城市化和城市现代化步伐加快,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能力明显提高。县域经济实力大幅提升,28个县(市)进入全国百强县行列。
民生显著改善,社会事业快速发展。坚持民生优先,着力办好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实事,切实解决人民群众现实的利益问题。2010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944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9118元,年均分别增长10.2%和8.2%。城乡居民就业稳定增加,5年新增城镇就业587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以内。
二 江苏省工业化水平评价
表6-1给出了1995年、2000年、2005年和2010年江苏省与长三角、东部和全国的各项工业化水平指标的数据,表6-2列示了同期江苏省的工业化水平评价结果及其与全国、东部和长三角地区的比较情况。
表6-1 江苏省工业化主要指标
续表
表6-2 江苏省工业化进程:分项及综合得分
从人均收入指标看,2010年江苏省人均GDP为52840元,远高于全国和东部的平均水平,略低于长三角地区平均水平,在长三角地区中高于浙江省的人均GDP 51711元。该指标的工业化指数为89,高于全国60和东部81的平均水平,但是低于长三角地区92的平均水平,处于工业化后期后半阶段。
从三次产业产值比指标看,2010年江苏省三次产业结构为6.1∶52.5∶41.4,第一产业比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4个百分点,低于东部平均水平0.2个百分点,高于长三角地区平均水平1.4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比重高于全国、东部和长三角地区的平均水平。该指标的工业化得分为81,处于工业化后期的前半阶段。
从工业结构指标看,“十一五”期间,江苏省制造业增加值占比由2005年的64.0%上升到2010年的82.6%,领先全国平均水平优势扩大,接近了长三角地区的平均水平。该指标工业化评分为100,已经进入后工业化阶段。
图6-1 江苏省工业化雷达图
从城镇化率指标看,2010年江苏省人口城镇化率为60.6%,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0.7个百分点,高于东部平均水平1.8个百分点,但比长三角地区平均水平低2.3个百分点。“十一五”时期,该指标工业化得分提升迅速,由2005年的33上升到了2010年的67,进入工业化后期前半阶段。
从三次产业就业结构看,2010年,江苏省三次产业的就业人数比重为18.7∶45.3∶36.1,其中,第一产业比重由2005年的27.8%下降到了2010年的18.7%,低于全国和东部的平均水平,但高于长三角地区的平均水平。该指标的工业化评分为85,处于工业化后期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