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2年11月 |
福建省位于中国东南沿海,土地面积12.4万平方公里,海域面积13.6万平方公里,2010年末全省常住人口为3689万人。“十一五”期间,福建省的工业化进程稳步推进,保持了较快的工业化速度。2010年,福建省的工业化综合指数得分为79,由2005年的工业化中期前半阶段进入工业化后期的前半阶段。
一 “十一五”福建省经济社会发展基本情况
“十一五”期间,福建省综合经济实力持续增强。2010年,全省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4357.12亿元,年均增长13.8%,高于“十五”时期平均增速3.1个百分点;人均生产总值、财政总收入比2005年翻一番,年均分别增长21.6%和21.1%。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不断提高。2006~2010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达27373.96亿元,相当于“十五”时期的3.4倍,年均增长28.7%,比“十五”时期提高12个百分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累计达19587.64亿元,相当于“十五”时期的2.1倍,年均增长17.7%,比“十五”时期提高5.5个百分点。
产业升级步伐持续加快。福建省三次产业产值比重由2005年的12.8∶48.7∶38.5调整为2010年的9.3∶51.0∶39.7。第一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3.5%;第二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6.4%,其中,工业和建筑业增加值年均分别增长16.1%和18.3%;第三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3.2%。中国驰名商标、中国名牌产品总数分别达到158个和100个,均居全国第五位。
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对外开放水平持续提升。全省铁路在建和运营里程均突破2000公里,进入了双线快速运输的动车时代。市政基础设施建设明显加强。一批火电、气电、风电等项目建成投产,电力装机容量达到3480万千瓦,提前建成电网500千伏大环网。通信综合服务能力显著提高。水利“六千”工程提前完成,防灾减灾能力明显提高。全方位开放格局进一步形成,五年累计实际利用外资457亿美元,质量明显提高,对外贸易突破1000亿美元大关,出口总额比2005年翻一番,贸易结构不断优化,闽港澳侨合作更加密切,侨力资源优势进一步发挥。
闽台交流合作持续拓展。先行先试政策有效实施,率先开通对台海上直航客滚航线、空中直航定期航班和直接通邮邮路,文化交流日益密切,两岸人民交流合作的前沿平台功能更加凸显。闽台经贸合作不断加强,五年累计吸引台资71.3亿美元,农业利用台资居全国首位,对台贸易额超过372.6亿美元。目前福建已有20家企业入岛投资,投资额列大陆各省份之首。海峡论坛、“5·18”、台交会等涉台经贸文化活动成效显著。平潭综合实验区开放开发正式启动,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展开。
人民群众得到的实惠增多,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年均实际增长9.5%和8.3%。城镇化率五年提高9.8个百分点,区域发展的协调性显著增强。
二 福建省工业化水平评价
表11-1列示了2000年、2005年和2010年福建省与全国、东部的各项工业化指标数据,表11-2比较了同期福建省及全国、东部的工业化进程评价结果。
从人均GDP指标看,2010年福建省人均GDP为40025元,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低于东部45798元的平均水平。从历年变化情况看,2000年、2005年和2010年福建人均GDP分别是全国平均水平的1.64倍、1.33倍和1.33倍,只有东部的1.02倍、0.77倍和0.87倍。这说明,2000年以来,福建省的人均GDP增速要比全国人均GDP的增速低,两者差距有所缩小;同时,福建省的人均GDP水平与东部的差距较大。2010年该指标的工业化评分为74,处于工业化后期的前半阶段。
从三次产业产值比指标看,2010年福建省的三次产业结构为9.3∶51.0∶39.7。第一产业比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但高于东部平均水平。第二产业比重略高于全国和东部的平均水平,第三产业比重略低于全国和东部的平均水平。该指标的工业化指标得分为80,处于工业化后期的前半阶段。
表11-1 福建省工业化主要指标
表11-2 福建省及全国、东部的工业化指数比较
从工业结构指标看,2010年福建省制造业占比为74.4%,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60.4%,略低于东部平均水平77.9%。该指标的工业化评分为100,处于后工业化阶段。
从城镇化率指标看,2010年福建省城镇人口占全省人口的比重为57.1%,分别高于全国平均水平7.2个百分点、低于东部平均水平1.7个百分点。从全国来看,福建省的城镇化率处于中等偏上的位置,在珠三角地区中,低于广东省的66.2%,高于海南省的50.5%。该工业化指标得分为56,处于工业化中期后半阶段。
从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