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2年11月 |
环渤海地区包括北京、天津两市和河北、山东两省,面积37.38万平方公里,2010年底人口2.0亿,分别占全国国土面积的3.89%和总人口的14.95%。2010年,环渤海地区生产总值82902亿元,约占全国经济总量的20.7%,人均地区生产总值41362元,是全国平均水平的1.38倍,低于长三角地区和珠三角地区,是全国最重要的三大经济区域之一。进入21世纪以来,环渤海地区的工业化进程快速推进,到2010年已经进入工业化后期的前半阶段。
一 “十一五”环渤海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基本情况
进入21世纪以来,环渤海地区不仅在钢铁、石油、食品等原有基础较好的资源依托型产业领域得到了快速发展,而且新兴的电子信息、生物制药、新材料等高技术产业也发展迅猛。随着工业发展速度的加快,环渤海地区工业总量不断扩大。2000~2010年,环渤海地区工业产值由16909.34亿元增加到145446.35亿元,增长了7.6倍,增长速度快于全国平均水平;工业产值占全国工业总产值的比重由19.73%提高到20.82%,提高了1.09个百分点。目前,环渤海地区已成为继珠三角地区、长三角地区之后中国第三个大规模区域制造中心。
快速的工业化,带动了环渤海地区产业结构的调整,提高了其在全国经济总量中的比重。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环渤海地区产业结构的一个重要特点是第三产业比重大,这与该地区拥有已经基本完成工业化、第三产业比重高的北京和天津两大直辖市有直接关系。从经济增长变化看,1995年环渤海地区生产总值占全国GDP的比重为15.78%,到2000年上升到19.85%,比“八五”末提高4.07个百分点;“十五”期末环渤海地区经济占全国的比重为21.41%,比“九五”末提高1.56个百分点;“十一五”期间,环渤海地区经济占全国的比重呈现小幅波动,到2010年为20.66%,略低于该地区工业产值占全国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见表12-1)。这说明环渤海地区经济的增长主要还是由工业驱动的,工业化仍是这个区域经济发展的基本动力。
表12-1 环渤海地区经济总量及其占全国比重的变化趋势
快速的工业化也推动了环渤海地区外向型经济的迅猛发展。2000~2010年,环渤海地区对外贸易额由970.0亿美元增加到6150.4亿美元,增长了5.34倍;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由65.0亿美元增加到307.5亿美元,增长了3.73倍。目前,环渤海地区已经成为外商在中国北方投资最密集的地区。全球80多家跨国公司在华设立的研发机构,其中40%以上设在北京;而天津目前拥有外商投资企业1万余家,其中,全球500强企业在天津设有200余家生产性投资企业。
总的来看,进入21世纪以后,随着中国区域经济重心向北转移,环渤海地区作为一个极具潜力的经济区逐渐浮出了水面。由于这一区域地理位置优越,自然资源丰富,工业基础雄厚,大量高端人才集聚,因此,环渤海区域作为继长三角地区、珠三角地区后中国经济增长第三极的态势越来越明显。环渤海区域内各地纷纷抢抓机遇,充分挖掘自身潜力,促进生产力布局向沿海转移,打造沿海经济增长带,很多地方沿海发展已初见成效并呈现出加速发展的态势。
二 环渤海地区工业化水平评价
表12-2列出了2010年环渤海地区工业化指标的原始数值,表12-3列示了环渤海地区工业化进程各指标的评分值及其与全国相应指标值的对比情况。可以看出,环渤海地区的各项指数在全国七大区域中处于中等偏上水平,领先于东北三省、中部六省、大西南和大西北地区,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比长三角地区和珠三角地区低。
从人均收入指标看,2010年,环渤海地区人均生产总值41362元,高出全国平均水平38.0%,在七大区域中位居第三位,比长三角地区低25.2%,也略低于珠三角地区。从变化趋势来看,1995年环渤海地区人均生产总值是全国平均水平的1.21倍,2000年上升到1.39倍,2005年上升到1.49倍,2010年为1.38倍。2010年,该指标的工业化评分为76,处于工业化后期的前半阶段。
从三次产业产值比指标看,1995年,环渤海地区三次产业结构为17.6∶47.3∶35.1,到2010年演变为7.7∶48.5∶43.8。第一产业产值比重持续下降,第二产业特别是第三产业产值比重明显上升,说明这一时期环渤海地区的经济主要是由第二、第三产业推动的。从产值比重上升幅度看,第三产业快于第二产业;从产值比重绝对值看,第二产业比重最高。这说明第二产业仍是环渤海地区经济的主体部分,这与该地区仍处于快速的工业化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