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2年11月 |
山东省陆地面积15.7万平方公里,近海海域17万多平方公里,2010年末常住人口9588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7.15%,是中国人口第二大省。经过“十一五”期间的快速发展,山东省已经进入工业化后期的前半阶段。“十二五”及今后一个时期,将是山东省从工业化后期向后工业化阶段迈进的关键时期,也是工业化进程由速度推进型向质量推进型转变的关键时期。
一 “十一五”山东省经济社会发展基本情况
“十一五”期间,山东省综合经济实力大幅提升。2006~2010年,山东省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3.1%,接连突破2万亿元和3万亿元,2010年达到39170亿元,人均GDP由“十五”末的2400美元提高到6000美元;地方财政收入年均增长20.7%,2010年达到2749.3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22.5%,2010年达到23279.1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22.5%,2010年达到14211.6亿元;进出口总额年均增长19.6%,2010年达到1889.5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累计达到463.9亿美元。
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十一五”期间,山东省农业现代化水平进一步提高;传统产业不断向高端化发展,由原材料加工向产业链终端延伸,产业附加值大大提高,水泥、煤炭等基础原材料行业所占比重逐渐下降,先进装备制造、食品深加工等高附加值产业比重逐年上升,战略性新兴产业蓬勃发展,第三代移动通信(3G)、无线射频识别(RFID)、太阳能光伏光热等产业快速发展,航空航天、核电装备、海洋工程装备、轨道交通等产业发展势头强劲;服务业发展提质增量,增加值所占比重比“十五”末提高4.6个百分点。“十一五”期间,全省万元生产总值能耗、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量排放累计分别下降22.1%、20%和18%,完成国家下达的“十一五”节能减排任务。
工业化发展的支撑条件得到明显改善。“十一五”时期,山东省新开工铁路项目18个,新增运营里程438公里、在建里程3151公里,相当于100多年来山东铁路通车里程的总和;新增高速公路1122公里,通车里程达到4285公里;港口吞吐量由“十五”末的4.1亿吨提高到9.2亿吨,机场客运量由986万人次提高到2231万人次。覆盖全省的“五横两纵”500千伏主网架已经形成,新增可用电力装机容量2707万千瓦,海阳核电一期开工建设。158座大中型水库和3882座小型水库除险加固任务全面完成,南水北调和胶东调水工程进展顺利,治淮东调南下续建主体工程全面完工。一批事关长远发展的重大基础设施项目相继建成,对全省经济发展的支撑保障作用进一步增强。
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十一五”期间,山东省财政对民生投入累计达到7004.5亿元,2010年民生投入占财政支出总额的51%。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事业全面发展,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和救助体系趋于完善,保障水平不断提高。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19946元和6990元,年均分别增长13.2%和12.2%。“十一五”期间,全省累计新增城镇就业550万人,转移农村劳动力710万人。
城乡面貌发生明显变化。“十一五”时期,山东省新型城镇化进程加快,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水平进一步提高。到2010年,全省人均城市道路面积达到20.5平方米,人均绿地面积达到15平方米;污水集中处理率由49%提高到85%,垃圾无害化处理率由58%提高到80%;森林覆盖率达到22.8%。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行政村通油路比例达到99.2%,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0%,农村电网改造全面完成,新建农村户用沼气186.8万户。
总的来看,“十一五”时期山东省经济实力显著增强,质量效益明显提高;产业结构调整迈出新步伐;重点工程建设实现历史性突破,基础设施显著改善;节能减排任务全部完成,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城乡居民收入较快增长,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
二 山东省工业化水平评价
表16-1给出了1995年、2000年、2005年和2010年山东省各项工业化水平指标的数据,并将其与环渤海地区、东部和全国进行了比较;表16-2列示了同期山东省工业化水平的评价结果及其与全国、东部和环渤海地区的比较情况。
表16-1 山东省工业化主要指标
从人均收入指标看,2010年山东省人均GDP为41106元,比全国人均GDP水平高37.1%,接近环渤海地区平均水平41362元,但比东部平均水平45798元低10.2%。从变化趋势看,山东省的人均GDP与环渤海地区和东部的平均水平的相对差距不断缩小。2005年,山东省人均GDP为20096元,分别相当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