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2年11月 |
陕西省土地面积20.58万平方公里,占全国国土面积的2.14%,2010年末人口3735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2.8%。陕西省传统的采掘业和农业所占比重较高,同时技术优势领先的军事工业也很发达,航空、机械、电子等产业具有雄厚基础,工业结构呈现哑铃状。从空间分布看,以西安为中心,东起渭南,西至宝鸡,形成支撑关中地区工业化的空间载体。目前,陕西省的工业化进程处于中期的后半阶段,并正在向工业化后期转变。
一 “十一五”陕西省经济社会发展基本情况
“十一五”期间,陕西省经济增长势头强劲。2010年,全省生产总值超过万亿元,是2005年的2.5倍,年均增长15%;全省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都保持较快增长,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和支出分别为958.21亿元和2218.83亿元,是2005年的2.7倍和3.3倍,其中,教育支出377.79亿元,是2005年3.8倍;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较快,全社会固定投资额为7963.7亿元,年均增速为33.4%。
结构调整取得明显成效。优势特色产业发展较快,石油、煤炭、能源化工等资源产业成为经济增长的亮点。2010年,全省新增石油产能1000万吨、煤炭产能1亿吨,能源化工产业产值已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46.8%;装备制造业产值达到2607亿元,是“十五”末的3.8倍;文化产业增加值达到278亿元,增长19.7%;旅游业总收入达到983亿元,增长28.1%。新兴产业培育发展取得明显进展。太阳能光伏和半导体照明产业产值达到120亿元,建成风电装机容量150兆瓦、太阳能光伏发电12兆瓦。同时,企业实力变大、变强,销售收入过百亿元的企业增加到23家。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全省专利申请量超过2万件,技术合同成交额增长43%,“十一五”期间获国家科学技术奖项150项。
城镇化水平和质量实现提升。到2010年,全省城镇化率达到45.7%,“十一五”期间是城镇化进程的提速期,城镇化率较“十五”末提高了8.5个百分点。各级政府相继出台了户籍办理、就业培训、社保关系接转、保障性住房申请等方面的配套政策,大力支持有条件的农民实现就近城镇化,累计共有52万农村居民按新政策进城落户。
重点区域加快发展。关中—天水经济区上升为国家层面发展战略,成为推动大西北地区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的重要平台。西咸新区开始建设,在产业发展、对外开放等方面发挥示范引领作用。陕西航空航天经济开发区和渭南高新区分别升格为国家级经济区和国家级高新区。延安率先进行城乡统筹配套改革,实施县域城乡一体化规划,探索城乡统筹的新机制、新途径。经过“十一五”时期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协调发展,已出现关中率先发展、陕南突破发展和陕北跨越发展的区域经济新格局。
居民生活水平显著改善。“十一五”期间,陕西省加大民生工程投入,加快推进了城乡和区域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进程,城乡居民收入和生活条件都有明显改善。2010年,陕西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是“十五”末期的1.9倍和2倍,城乡收入差距开始缩小,从2005年的4.11∶1缩小到2010年的3.82∶1。城镇居民就业规模不断扩大,“十一五”累计新增就业168万人。到2010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率达到95%;城镇企业职工的历史遗留问题基本得到解决,80岁以上高龄老人生活补贴制度开始实施,退休职工养老金、新农合补助、城市低保、农村低保和五保户供养标准分别提高221%、600%、99%、156%和129%,60岁以上农村老人可按月领取基本养老金。同时,城乡居民住房条件有所改善。通过灾后恢复重建、农民安居工程、扶贫移民搬迁、保障性住房建设以及棚户区改造,全省共有26万农户搬进新居,30.2万户居民获得租赁补贴,40万户低收入群众的住房困难得到解决,城镇人均居住面积达到21.04平方米。
二 陕西省工业化水平评价
表32-1列出了1995年、2000年、2005年和2010年陕西省各项工业化指标的数据,并与大西北、西部和全国的平均水平进行了比较;表32-2列出了同期陕西省工业化水平的评价结果及其与全国、西部和大西北地区的比较情况。
表32-1 陕西省工业化指标的原始数据
表32-2 陕西省工业化进程:分项及综合得分
续表
从人均收入指标看,2010年陕西省人均GDP为27133元,高于西部平均水平22587元,但是低于大西北地区平均水平28373元。该指标的工业化评分为54,处于工业化中期后半阶段。从发展变化看,陕西省人均GDP在1995年、200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