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2年11月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土地面积163.78万平方公里,占全国国土面积的17.1%,2010年末人口2185万,占全国总人口的1.63%。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和中央援疆工作的顺利开展,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工业化加快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明显成就。但是,从工业化进程上看,目前新疆仍处于工业化初期的后半阶段。“十二五”时期,随着国家对口援建工作的深入推进,新疆的工业化发展将从工业化初期的后半阶段向工业化中期前半阶段转变。在这种转变过程中,新疆将面临产业转型升级和大力推进城镇化进程的艰巨任务。
一 “十一五”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基本情况
“十一五”期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经济发展势头良好。2010年,全区生产总值增长速度超过全国平均水平,达到10.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达到3423.2亿元,较上年增长25.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375.1亿元,较上年增长16.8%;外贸进出口总额171.3亿美元,较上年增长23.9%;财政收入1190.7亿元,较上年增长34.7%,其中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500.5亿元,较上年增长28.8%;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支出1695.1亿元,较上年增长25.9%。
产业结构持续优化。全区三次产业结构由2005年的19.6∶44.7∶35.7变为2010年的19.8∶47.7∶32.5。特色优势产业成为地区经济增长的引擎。石化、煤电、煤化工、有色金属、特色农产品深加工、新能源等优势特色产业发展较快。利用国家实施的对口援疆计划,主动承接东部产业转移,取得显著效果。2010年,全区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5341.9亿元,实现利润852.43亿元,较上年增长76%。中央企业加大对资源中下游产业投资,增强对本地经济的辐射带动作用。
城镇化进程加快。利用国家实施对口援疆的有利机遇,大力推进南疆、沿边等城镇化水平较低的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实施以产业带动项目发展,以项目带动农村劳动力转移,取得了明显成效,“十一五”期间累计新增城镇劳动力207万人,转移农村劳动力210万人次。各级城镇和龙头企业充分发挥就业吸纳作用,积极引导有条件的农牧民向城镇转移并成为非农产业人口。“十一五”期间,各地龙头企业带动250万农户增收,累计实现销售收入516亿元;累计培训农村富余劳动力67万人次,劳务创收80亿元。
社会事业发展较好。“十一五”时期,加大民生投入,着力改善各族群众生产生活条件。2010年,财政用于民生支出1198亿元,占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支出71%,较上年增长26.4%。实施安居富民和定居兴牧工程,19.1万户农牧民实现安居。城镇住房保障取得阶段性效果,新建廉租住房8.5万套、公共租赁住房1.2万套,棚户区改造7万户。利用对口支援的平台,加大农民工技能培训,扩大应届大学毕业生对口就业支持。建立城乡统筹的社会保障体系,城镇职工和城镇居民医保参保率分别达到91.4%和85.5%,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试点扩大到56个县及县级市,参保人数达到358万人,农牧业人口参加新农合的人数达到1034万人,覆盖面超过98%。
城乡居民收入不断提高。2010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643元,较上年增长11.3%;农民人均纯收入4642元,较上年增长19.5%。同时,城乡居民消费支出结构有所改善,食品占城镇居民消费性支出的比重为36.2%,比2005年下降了6.2个百分点;食品占农村居民生活消费支出的比重为40.3%,比2005年下降了1.5个百分点。
二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工业化水平评价
表36-1列出了1995年、2000年、2005年和2010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各项工业化指标的数据,并与全国、西部和大西北地区进行了比较;表36-2列出了同期新疆工业化水平的评价结果及其与全国、西部和大西北地区的比较情况。
表36-1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工业化指标的原始数据
表36-2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工业化进程:分项及综合得分
续表
从人均收入指标看,2010年新疆的人均GDP为25034元,高于西部平均水平22587元,但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9992元和大西北地区平均水平28373元。该指标的工业化评分为50,高于西部45的平均得分,但低于大西北地区57的平均得分,刚刚进入工业化中期后半阶段。
从三次产业产值比指标看,2010年新疆的三次产业结构为19.8∶47.7∶32.5。其中,第一产业比重分别高于全国、西部和大西北地区的平均水平9.7个百分点、6.7个百分点和8.0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比重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分别低于西部和大西北地区的平均水平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