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2年11月 |
辽宁省陆地面积14.59万平方公里,占全国国土面积的1.5%,2010年末人口为4251.7万,占全国总人口的3.17%。“十一五”期间,辽宁省工业化进程稳步推进,在工业结构升级、人均GDP增长、产业产值比改善等因素的共同驱动下,实现了从工业化中期后半阶段向工业化后期前半阶段的转换。
一 “十一五”时期辽宁省经济社会发展基本情况
“十一五”期间,辽宁省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明显成效。一是经济规模明显壮大。2010年,辽宁省实现生产总值18457亿元,占全国GDP的4.6%;实现工业增加值8789亿元,占全国工业增加值的5.46%;人均GDP为42355元,高于全国和东北三省的平均水平;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达到2004.8亿元。二是科技创新引领产业结构不断升级。装备制造、冶金、石化、农产品加工等工业支柱产业优势增强,高技术产业蓬勃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速崛起,服务业加快发展,特色产业基地和产业集群建设势头强劲。三是区域发展更加协调。辽宁沿海经济带开发开放上升为国家战略,沈阳经济区被确定为国家新型工业化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全省县域经济总量占比超过40%,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积极进展,城区经济实力不断增强,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取得新成效,民族地区发展步伐加快。四是改革开放更加深入。全省国有大型企业公司制股份制改造基本完成;非公有制经济长足发展,中小企业加快成长。农村综合改革扎实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沿海与腹地良性互动的全面开放格局初步形成,实际利用外资额达到207.5亿美元,占全国实际利用外资的19.07%。对外贸易方式加快转变。五是社会发展水平显著改善。2010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713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6908元;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1498.3万,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1408.7万,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农民1953万人,2010年各类收养性社会福利单位床位10.4万张,收养各类人员6.4万人。
二 辽宁省工业化水平评价
表39-1给出了1995年、2000年、2005年和2010年辽宁省以及东北三省和全国的各项工业化水平指标的数据,表39-2列示了同期辽宁、东北三省和全国的工业化水平评价结果的比较情况。以下基于上述两表对辽宁省工业化水平进行分析。
表39-1 辽宁省工业化指标的原始数据
表39-2 辽宁省工业化进程:分项及综合得分
续表
从人均收入指标看,2010年辽宁省的人均GDP为42355元,高于全国和东北三省的平均水平,在东北三省排名第1位,在全国31个省区市中排名第8位。该指标的工业化评分为77,处于工业化后期的前半阶段。从历年变化情况看,1996~2000年,辽宁省人均GDP增速低于全国平均增速,2001~2005年,辽宁省人均GDP由全国平均水平的1.43倍下降为1.36倍,辽宁省人均GDP增速低于全国平均增速;2005年以后,辽宁省人均GDP的增速快于全国平均增速,到2010年辽宁省人均GDP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41倍。
从三次产业产值比指标看,2010年辽宁省的三次产业结构为8.8∶54.1∶37.1,其中,农业比重低于全国和东北三省的平均水平;第二产业比重高于全国和东北三省的平均水平;服务业比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但高于东北三省的平均水平。该指标的工业化评分为79,处于工业化后期的前半阶段。
从工业结构指标看,2010年辽宁省的制造业增加值占比为70.8%,高于全国和东北三省的平均水平。该指标的工业化评分为100,处于后工业化阶段。
从城镇化率指标看,2010年辽宁省城镇人口占全部人口的比重为62.1%,高于全国平均水平49.9%和东北三省平均水平57.7%。从动态变化看,辽宁省的城镇化率始终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0个百分点以上,也高于东北三省的平均水平。该指标工业化评分为71,处于工业化后期的前半阶段。
从三次产业就业结构看,2010年辽宁省三次产业就业人数的比重为31.3∶26.2∶42.5,第一产业就业比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36.7%和东北三省平均水平38.2%,第三产业的就业比重已经超过第二产业的就业比重。该指标的工业化评分为63,处于工业化中期后半阶段,即将进入工业化后期阶段。
汇总来看,2010年辽宁省的工业化综合指数达到81,处于工业化后期的前半阶段。图39-1将辽宁省的各项工业化指标得分与全国平均水平进行了比较。
图39-1 辽宁省工业化雷达图
三 辽宁省工业化进程的特征
根据辽宁省工业化水平的评价结果及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