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6年11月 |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高速增长,主要体现在产业和城市的迅速发展上。然而在近40年的发展历程中,二者并没有呈现相互融合促进的局面,反而出现了空间和功能上分离的趋势,由此产生了发展不可持续的问题。十八大以来,国家提出了新型城镇化的发展战略,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推动产业与城市融合协调发展。本文在此基础上,简要比较了国内外产城融合的发展轨迹,并建立相应评价指标通过主成分分析法对长江中游城市群三个类别9个城市2004~2013年的产城融合发展历程进行分析,根据产城融合水平计算结果对整个长江中游不同类型城市在产城融合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以此为依据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
China’s rapid economic growth since its reform and opening up can be reflected from of its urban and industrialdevelopment,which,however,have been separated from each other either spatially and functionally. Prompted by the unsustainability of this growth patterm,China puts forwards the strategy of new urbanization after the 18th national congress of the communist party that centers around human development and aims toward city-industry integration. This paper briefly reviews the paths of urban and industrial development in China and western countries. It then quantitatively indexing city-industry integration through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across nine cities in the Yangtze River Middle Range Urban-Region from 2004 to 2013. Following a qualitative examination of the problems for each group of cities,this paper concludes with differential suggestions promoting city-industry integration.
一 产城融合概述
产城融合是指以人的发展为核心的城市生产职能、生活职能、消费职能三者在空间与功能上的有机融合[1]。克鲁格曼[2]等多位主流经济学家从市场规模的角度对产业集聚进行过开创性的研究,国内刘荣增[3],夏保林、李润田[4],王新涛[5]等众多学者也就产业、城市互动发展等问题进行了多角度、多层面的研究。西方发达国家城市化和工业化起步较早。由于市场经济发达、人口流动性高,产城融合建立在人口外迁所形成的郊区新城基础上,且主要受到20世纪70年代以后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向郊区集聚的高新技术资本的推动作用,形成了人口与高新技术产业融合度较高的科技新城,进而构建起多中心城市—区域体系。我国的工业化起步于计划经济时期,而城市化当时并没有得到相应发展,相对滞后。在改革开放前,由于居住与工作空间统一位于城市中心的生产单位,并没有产生类似西方国家人口外迁的动力。改革开放后,城市化逐渐起步,但工业化尚未完成,因此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突出表现为产业与城市各自的迅速发展以及两者发展的不同步:从1978年到1998年的20年间,产业发展快于城市。随着各类开发园区的设立和对外开放领域的不断扩大,第二、第三产业产值分别增长了9.1倍和8.0倍,而同期城镇化率仅从17.92%提高到33.35%,年均提高不足1%;从1998年到2013年的15年间,城市发展明显加快,而产业发展放缓。随着城市住房和土地利用改革的推进,城镇化率提高到53.73%,年均提高1.3%,而第二、第三产业产值仅分别增长了4.5倍和4.4倍。
尽管我国城镇化率在2014年已经达到54.77%,但在产业发展和城市开发的驱动下,城市面积增速远超人口增速。2000~2010年,我国建成区土地面积增幅为99.29%,而城市市区人口平均增幅仅有35.31%。土地面积的迅速扩展,一方面催生了大量“有城无产”的空城;另一方面由于制造业的资本—劳动比显著提高,制造业在很大程度上脱离了人口密集的城市中心而向郊区聚集,又促使了“有产无城”的孤岛的形成。因此,产城分离源于我国计划经济先于市场经济、工业化先于城市化、土地城市化快于人口城市化的特殊发展路径,并已成为我国当前亟须解决的重要问题。十八大以来,国家提出了新型城镇化的发展战略,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推动产业与城市融合协调发展。根据《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有关要求,国家发改委已开展产城融合示范区建设工作,以进一步完善城镇化健康发展体制机制,推动产业和城镇融合发展。产城融合的基本内涵是产业与城市在空间、功能、组织和政策等方面相互匹配、有机互动、共同演进、螺旋上升的状态和过程[6],而人始终贯穿于整个动态过程中。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经济发展模式与产业结构都在不断转型升级,社会生产空间与生活空间之间的联系随之愈加紧密,产业与城市融合有助于促进经济发展方式快速转变,推动产业的创新升级,实现经济发展主体从单一的生产型业务模式向生产、服务、消费的多元化发展[7],从而促进城市产业功能与空间的统筹发展,提升城市发展活力。
(一)我国城镇化率与工业化率的比较
1978~1998年为我国工业化快于城镇化的阶段,1998年至今为城镇化快于工业化的时期,产城融合一直处于不同步状态。我国产城融合提出的背景是开发区成为产业孤岛而城市新城又多是“睡城”“空城”,由此工业化与城市化不匹配,城市生产与生活功能无法融合的矛盾日益凸显。1995~2013年我国城镇化率及工业化率变化趋势如图1所示。
图1 1995~2013年我国城镇化率及工业化率变化趋势比较
从图1中可以看到,我国工业化率十余年间并未有太大变化,而城镇化率则一直以较快的速度增长,二者呈现不协调发展的态势。同时,产业和城市发展不仅在规模上不同步,在空间上往往也呈现出彼此分离的格局。一方面,改革开放初期,大量产业园区以工业生产为主,缺乏居住和生活功能,形成产业孤岛;另一方面,尤其是21世纪以来,很多新近开发的城市新城新区往往以基础设施建设为主,缺乏产业和就业功能,形成了“睡城”,甚至“空城”。随着城市的扩大和消费需求的变化,产城分离不仅带来了巨大的交通和环境压力,也使得生产缺乏密度和创新的支撑,传统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模式亟待改变。
(二)我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