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皮书数据库!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更多>> 课题组动态
更多>> 皮书作者
王伟光
  男,汉族,1950年2月出生,山东海阳人。1967年11月参加工作,1972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博士研究生学... 详情>>
李 扬
  1951年9月出生,籍贯安徽,1981年、1984年、1989年分别于安徽大学、复旦大学、中国人民大学获经济学学... 详情>>
李培林
  男,山东济南人。博士,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中国社会学会副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副所长。《社会... 详情>>

    2015年中国传统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发展报告

    作者:陆晓佳 徐艺乙 出版时间:2016年11月
    摘要:

    2015年传统技艺类非遗保护工作呈现出稳中有进、稳中向好的发展态势。尽管如何处理传统与现代、机器与手工、市场效益与文化价值等多重关系一直是传统技艺自诞生之日起就在不断探索与回应的话题,但在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节点,在改革与创新的浪潮之下,传统技艺类非遗无疑面临着更加严峻的危机。这一年,文化部启动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旨在提升传承人的整体文化素养、审美能力和设计制作水平。同时,随着人们非遗保护意识的提高和相关政策的指引,传统技艺也在不断与文化创意产业、时尚产业、“互联网+”等现代元素碰撞与融合,探索如何通过市场化运作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形成保护基础上的发展。

    Abstract:

    The protection of traditional crafts heritage was developing steadily and rapidly during 2015. Though how to deal with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tradition and modernity,machine and hand-made,market efficiency and cultural protection has long been a subject of debate,the traditional crafts heritages was still facing more severe tests under the wave of reform and innovation. In 2015,the Ministry of Culture launched a cultivation plan,which focuses on promoting inheritors’ skills and artistic abilities under the new era condition. At the same time,people paid more attention to merge the traditional crafts heritage with the creative industries,fashion industries and the “Internet+”,which aims to explore how to prompt the traditional crafts heritage into a cultural product under the market-based operation,and integrate it into people’s daily life to make our culture better protected and inherited.

    一 2015年度传统技艺类非物质文化保护情况概述

    2015年是非遗保护正式纳入国家文化发展战略的第十年,非遗作为综合国力中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维系民族精神与民族文化的根基命脉,而其中的传统技艺是人们在漫长的生产实践中形成并得以传承的生产技术,它蕴藏着丰厚的技艺精华,凝聚着中华民族独特的审美观念和思想情感,是非遗保护的重点内容之一。

    2015年,我国传统技艺类非遗保护工作也延续了以往良好的发展势头。

    名录建设方面,在历年公布的各级非遗名单中,传统技艺类非遗都占据了相当一部分比重。2015年,共有广东、河南、辽宁、内蒙古、山东、陕西、上海七省(自治区、直辖市)公布了新的省级非遗保护名录,其中传统技艺类非遗共136项,约占总数的34%,传统技艺仍然是我国非遗保护中的重要内容。(图1)其中,上海、陕西的传统技艺类非遗项目所占比重较大(图2)。

    图1 2015年传统技艺仍然是我国非遗名录建设的重要内容

    图2 2015年上海、陕西传统技艺类项目在新增项目中所占比重最大

    此外,一些地方政府在这一年也不断出台、修订地方性非遗法规,保护传统技艺发展;在非遗的传承、传播方面,不少职业院校成立了大师工作室、传统技艺传习所、传播中心等,推动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和非遗传承相结合;传统技艺类非遗进校园活动也日趋常态化,一些往年常规性的,依托非遗文化日、文化博览会、艺术节而举办的展示活动在2015年继续开展,成为又一个“新常态”。2015年也是国家大力推动共建“一带一路”的一年,围绕“一带一路”战略,开办了许多传统技艺的展览、展演,展示“丝绸之路”上的文化遗产。同时,一些研究所和研究基地相继成立,为日后进行专业研究提供了优质的学术交流平台和研究场所。此外,围绕着传统技艺的传承与保护工作,2015年开展了不少形式丰富的专题学术研讨会,不同的社会主体群策群力,共同推动着传统技艺的保护发展。

    不过,在梳理传统技艺保护工作如何进行常态化积极发展的同时,也应承认,这项任务依然任重而道远:新问题不断涌现,固有难题不断升级。这都再一次考验着人们在非遗保护工作上的决心,也对新形势下传统技艺的保护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015年是“十二五”规划的收官之年,也是“十三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十三五”规划明确指出:“要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加强文化遗产保护,振兴传统工艺。”[1]“振兴传统工艺”这一提法将传统技艺的保护和发展提到了国家战略的层面,为今后一个时期非遗尤其是传统工艺类非遗的保护工作指明了方向,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和宽松的社会生态环境。那么围绕着重振传统工艺,2015年,传统技艺的保护与发展遇到了哪些难题?在处理这些难题时呈现出哪些新特点和新趋势?它们是如何产生的?它们的产生将对未来传统技艺的发展带来何种影响?……笔者希望通过分析这些问题,能够较为清楚地勾勒出2015年传统技艺类非遗保护与发展的新特点和新趋势。

    二 传统技艺类非遗保护热点议题探讨

    (一)《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的启动和实施

    1.研修研习培训计划的实施背景

    传统技艺的传承讲究口传心授、言传身教,传承方式也以家族传承、师徒传承为主。在传统社会,传承并发扬祖辈的手艺,使其不断精深,不仅可以用来谋生,同时也是继承家族荣耀的固有责任。而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机器生产取代了手工制作,机器产品成为主流消费品,传统手工艺品由于生产周期长、产量低,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快节奏的生活也使人们处于焦虑和忙碌之中,潜心学习传统手工技艺的年轻人越来越少,不少传统手工艺人也纷纷改行转业寻找别的谋生之道。无论是家族传承还是师徒传承的传统手工艺都面临着传承断代的危机。

    尽管自2008年起中央财政就开始对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予以补助,且近年来在资金扶持力度上有所加重,但这终归是杯水车薪,传承人群的断裂依然是传统技艺等非遗保护工作面临的主要问题。

    2012年,文化部提出要对包括传统技艺在内的共三类“非遗”实施生产性保护,即通过借助生产、流通、销售等手段,将非遗及其资源转化为文化产品,使其进入生产领域,从而促进文化价值的延续,[2]并于2012年和2014年先后公布了两批次98个国家级非遗生产性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