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皮书数据库!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更多>> 课题组动态
更多>> 皮书作者
王伟光
  男,汉族,1950年2月出生,山东海阳人。1967年11月参加工作,1972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博士研究生学... 详情>>
李 扬
  1951年9月出生,籍贯安徽,1981年、1984年、1989年分别于安徽大学、复旦大学、中国人民大学获经济学学... 详情>>
李培林
  男,山东济南人。博士,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中国社会学会副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副所长。《社会... 详情>>

    中部经济社会竞争力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作者:王圣云 罗序斌 出版时间:2012年04月
    摘要:以中部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为主线,资源承载和环境保护为支撑,科技文化创新为动力,民生保障为目标,构建中部经济社会竞争力综合评价框架。其中,经济发展竞争力主要包括经济发展规模、经济发展速度和经济发展结构三方面;资源环境竞争力主要包括资源禀赋、生态优势和环境保护三方面;科教文化竞争力主要包括科技、教育、文化三方面;民生保障竞争力主要包括人民生活、社会保障和社会安全三方面。

    一 指标类型与选取原则

    (一)指标与指标体系的内涵

    指标具有揭示、指明、宣布或者使公众了解等含义。它是帮助人们理解事物如何随时间发生变化的定量化信息,反映总体现象的特定概念和具体数值。指标由指标名称和具体数值构成。指标名称表明所研究现象的科学概念,即质的规定性。依据指标名称所反映社会经济内容,通过统计工作获得的统计数字就是指标数值。因此,指标是数与量的统一。由此可见,如果要应用指标认识和说明所研究现象的特征,就必须把反映总体现象的特定概念和具体数值结合起来。指标是说明总体数量特征的统计范畴,它包括可以用数值来表示的客观指标和不能直接用数值来表示的主观指标。主观指标反映公众对客观事物或现象的感受、愿望和态度,一般不能直接取得指标值,因此本文所称谓的指标主要是指客观指标。

    任何指标都是从数量上说明物质的总体或某种属性和特征的,其语言是数字。通过一个具体统计或调查指标,可以表明一个简单现象,从而反映事物总体现象的一个侧面或某一个侧面的某一特征。要反映被研究事物的总体全貌,就必须把一系列相互联系的数量指标和质量指标结合在一起加以运用。凡是客观存在的、相互联系的若干个指标所组成的一个整体,就称为指标体系。它是由一系列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指标组成科学的、完整的总体。

    (二)指标的分类

    通常根据不同的目的,指标有不同的分类。根据区域经济社会竞争力评价的要求,指标可以作如下不同的分类。

    1.总量指标、相对指标与平均指标

    反映社会经济现象的总规模、水平或工作总量的指标为总量指标,如GDP、总人口、出口总额、运输周转量、污水排放总量、科技活动人员总数等;相对指标是用来表明社会经济现象和过程所固有的数量对比关系,如万元GDP能耗、万人拥有科技人员数等;平均指标则反映了同质总体各单位在某一数量标志上的一般水平,如人均GDP、人均居住面积、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等。

    2.水平指标、变动指标和结构指标

    水平指标描述经济社会竞争力状态,如产值、污染排放量;而变动指标则测度水平指标的增长或下降情况,如增长率;结构指标则刻画系统变量之间的构成与比例关系,如三次产业构成、城市化率、工业化率等。

    3.投入指标与产出指标

    从理论上而言,某个领域的经济社会竞争力应该由直接反映其发展水平的指标(产出指标)来测度。但问题是有时难以搜集到有关的产出指标,这时用反映旨在提高发展水平的投入情况的指标(投入指标)来代替,如R&D经费占GDP的比重等。

    4.消费指标和储蓄指标

    消费指标指当代人为了生存,解决吃、穿、住、行等的消费。储蓄指标是指为了增强今后区域经济社会竞争力而进行的投入考察变量,如研发经费就属于储蓄指标。

    5.存量指标与流量指标

    在经济社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中,“存量”的消耗过程与“流量”不同,诸如个人收入和闲暇时间等反映一定时间段内的量的指标被称为流量指标,而诸如自然资源等反映某种资产的存在量的指标被称为存量指标,其价值转移需要多个生产周期才能完成。

    (三)指标选取基本原则

    区域是一个社会、经济和自然资源的新型复合生态系统,具有变量多而庞杂、不确定指标作用显著等特点,单独选出几个指标不足以反映区域经济社会竞争力的总体特征,按照上述几个指标体系的思路,全部选出所有指标又会因指标过多过细增加资料获取和评价的难度,既无必要,更不可能。为使构建的指标体系达到粗而不失描述预测区域经济社会竞争力的主题本质特征,细而不失建模的实际可能性的目的,在设置指标体系时应遵循以下原则。

    1.简明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原则

    一方面,指标体系必须立足客观现实,建立在准确、科学的基础上,所选指标的集合能够反映区域经济社会竞争力的真实水平。指标概念必须明确,并且有一定的科学内涵,能够真实度量和反映区域经济社会竞争力的结构和功能,以及主要的运行特征。另一方面,指标体系要广泛适用于不同的区域,指标具有可测性和可比性,易于量化,并且所需数据容易获得,计算方法简单易行。

    2.相对完备性原则和代表性原则

    指标体系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应该能够比较全面地反映和测度区域经济社会竞争力的主要特征和发展状况。指标体系大小适宜,过大会因指标层次过多过细而掩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