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2年04月 |
中国城市化要走以城市群为主体形态的城市化道路[1]。城市圈崛起是山西城市区域发展的新趋势。太原城市圈与武汉城市圈、中原城市群、长株潭城市群、皖江城市带和环鄱阳湖城市群并列为“中部六极”,是实现中部地区崛起的北引擎。
一 太原城市圈的提出和界定
(一)太原城市圈的提出
迄今,对于太原城市圈有很多提法。2005年,山西省公布《山西省城镇化发展纲要》,提出增强太原的城市集聚辐射功能、加快太原都市圈发展的任务,确立了太原市与晋中市榆次区“同城化”的发展目标,即建设大太原都市圈。此外,还提出要形成以太原城市圈为核心,大城镇带为主干,晋北、晋中、晋南、晋东南4个城镇密集区为主体的“一核一带四片”的城镇空间发展格局。2006年,《山西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继续支持太原率先发展,逐步形成太原城市经济圈”之后,太原城市圈进入规划和起步阶段,并取得一些成果。国务院在2009年9月通过的《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在“培育城市群增长极”一节中明确提出了太原城市圈的概念,标志着建设太原城市圈已经成为国家战略。国发〔2010〕46号文件《国务院关于印发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的通知》中指出:“太原城市群位于全国‘两横三纵’城市化战略格局中京哈京广通道纵轴的中部,包括山西省中部以太原为中心的部分地区。构建以太原为中心,以太原盆地城镇密集区为主体,以主要交通干线为轴线,以汾阳、忻州、长治、临汾等主要节点城市为支撑的空间开发格局。”《山西省“十二五”规划纲要(草案)》提出:“太原都市圈的发展以太原都市区为核心,太原盆地城镇密集区为主体,辐射阳泉、忻定原、离柳中三个城镇组群,构建太原都市圈‘一核一区三组群’的城镇空间格局,形成有机融合的交通圈、物流圈、商贸圈、旅游圈和生态圈,把太原都市圈打造成为具有全国意义的重点开发区域,成为中部崛起新的增长极,成为山西经济转型的强大引擎和综合配套改革的先行区。”《中共山西省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提出要加快发展太原都市圈,积极发展以太原都市区为核心,太原盆地城镇密集区为主体,阳泉、忻定原、离柳中等城镇组群为支撑的太原都市圈,形成推动转型跨越发展的强大引擎。2010年,《加快太原城市群和经济圈发展研究》提出:综合政治、地缘、产业、文化等因素,太原城市群和经济圈由24个市县组成,包括:太原市的10个县(市、区);晋中市的榆次、寿阳、太谷、祁县、平遥、介休、灵石、榆社;吕梁市的交城、文水、汾阳、孝义、岚县;忻州市的静乐。太原城市群和经济圈的发展定位为:国家新能源建设服务中心、世界不锈钢和镁合金深加工基地、世界级煤机生产基地;华北和黄河中下游地区重要的物流、人流、资金流、信息流集散中心;山西省经济、文化、政治和科技创新中心。其发展目标为:到2015年,太原城市群总人口达到1000万人;地区生产总值达到6000亿元,占到山西省的45%;财政总收入达到950亿元;城乡居民收入年均增长10%;城镇化率达到70%;城区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40%以上,万元GDP能耗下降25%以上;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累计减少30%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稳定在4%以下。《山西资源型经济转型发展报告(2011)》[2]中将太原经济圈划分为三个圈层,即核心圈层、基本圈层、拓展圈层。其中:核心圈层由太原市的小店区、迎泽区、杏花岭区、尖草坪区、万柏林区、晋源区、清徐县、阳曲县和晋中市的榆次区组成;基本圈层由核心圈及与核心圈联系相对紧密的周围市、县构成,包括4个地级市的24个县(市、区):太原市的6个城区及古交市、清徐县、阳曲县、娄烦县;晋中市的榆次区及寿阳县、太谷县、祁县、平遥县、介休市、灵石县、榆社县;吕梁市的文水县、交城县、孝义市、汾阳市、岚县;忻州市的静乐县。拓展圈层则涵盖太原、晋中、吕梁、阳泉、忻州五市的53个县(市、区)。2010年7月,山西省委书记袁纯清指出:“形成以一核一圈三群为主体的城镇空间布局,太原都市圈是全省城镇化战略的重中之重,要加大力度,全面提速。”从太原城市圈的提出历程来看,自“十一五”提出建设太原城市圈以来,太原城市圈的发展已经取得了很大成效,“十二五”时期太原都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