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2年04月 |
武汉城市圈是以武汉为中心,由武汉和周边100公里范围内的黄石、鄂州、孝感、黄冈、咸宁、仙桃、天门、潜江共九市构成的区域经济联合体,洪湖、京山、广水是武汉城市圈观察员县(市)。武汉城市圈区位条件优越、产业基础较好,综合实力较强,发展潜力巨大,是湖北省人口、产业、城市和生产要素最密集、最具活力的地区,是湖北省经济发展的核心区域。武汉城市圈国土面积58052平方公里,常住人口3000万人,以占全省1/3的土地面积和一半的人口,贡献了全省约2/3的生产总值。
一 建设武汉城市圈是顺应区域经济加快发展的重大举措
城市圈是一个人口大国城市化到一定程度的必然产物,也是发达地区经济一体化进程的自然结果。20世纪以来,国际区域经济一体化和国内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迅速。国际上的各类经济与贸易组织超过了100个,如欧盟、东南亚国家联盟等,在世界经济发展与合作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在世界范围内,各种城市联合体,或者称为城市群、城市带、城市聚集体,也迅猛发展,已形成著名的五大城市群:以纽约为中心的美国东北部大西洋沿岸城市群、以芝加哥为中心的北美五湖城市群、以东京为中心的日本太平洋沿岸城市群、以伦敦为核心的英国城市群、以巴黎为中心的欧洲西部城市群。
在拥有13.39亿人口、城市化率已近50%的中国,为了推动区域协调发展,解决城市和乡村之间的二元结构矛盾,政府鼓励各地区积极建设城市圈或城市群,以便通过中心城市来带动中小城市和周边农村发展。目前,全国已经提出并在建设的城市圈或城市群有几十个,极大地促进了区域一体化的发展进程。我国目前公认的三大城市群是:长江三角洲城市群、京津城市群、珠江三角洲城市群,今后将形成十大城市群: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山东半岛、辽中南、中原、长江中游、海峡西岸、川渝和关中—天水城市群。城市群是一个经济、社会发展发育的过程。
武汉作为中部地区唯一的特大中心城市,是中部地区的金融中心、市场中心、对外开放中心、科教文化中心和交通中心,具有较强的集聚辐射功能。充分发挥武汉的龙头作用,加快武汉城市圈建设步伐,使其发展成为我国内陆地区重要的经济增长极,对于构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2002年初,湖北省委、省政府组织开展武汉城市圈建设问题的调研,成立“武汉及周边城市群研究”课题组,由省市研究室、武汉大学、省市社科院共同组成;2002年6月,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省委、省政府审时度势,明确提出建设武汉城市圈,并将其纳入全省中心工作;2003年初,武汉市政府明确将大武汉城市圈列为政府重大项目,委托给市咨询委研究,伍新木为首席专家;2004年4月7日,省政府出台了《关于推进武汉城市圈建设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了“五个一体化”的建设思路,标志着武汉城市圈建设进入全面实施阶段;2005年,由中科院牵头,启动编制《武汉城市圈总体规划》,《规划》成为武汉城市圈建设的纲领性文件;2006年,在国务院10号文件《关于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若干意见》中,武汉城市圈被列为“中部四大城市圈”之一;2007年12月,国家批准武汉城市圈为全国“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武汉城市圈建设被纳入国家战略层面;2008年,国务院正式批准武汉城市圈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总体方案,改革试验全面启动。综合配套改革试验的根本宗旨是通过体制与机制的创新探索出一条新型的工业化与城市化之路。
二 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是科学发展的内在要求
(一)“两型”社会的概念及提出
“两型”社会就是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所谓资源节约型社会,是指社会的生产以物质资源高效率利用的方式进行,社会的消费以节约的方式进行。用经济学的术语来说,就是用最小的资源成本获得最大的效用。所谓环境友好型社会,是以人与自然和谐为目标,以环境承载能力为基础,以遵循自然规律为核心,以绿色科技为动力,倡导环境文化和生态文明,追求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社会体系。前者强调资源的高效利用、合理配置和有效保护,后者强调在保护环境的前提下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两者的核心内涵都是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实现经济社会生态系统协调可持续发展。
从目前掌握的资料来看,胡锦涛总书记最早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