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2年04月 |
一 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产生及现状
1959年,埃及政府打算修建阿斯旺大坝,因为可能会淹没尼罗河谷里的珍贵古迹,1960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了“努比亚行动计划”,将当地的珍贵古迹移地重建保护起来。之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会同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起草了保护人类文化遗产的协定。1965年美国倡议将文化和自然联合起来进行保护。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在1968年也提出了类似的建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972年11月16日在巴黎通过了《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该《公约》提出对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文化和自然遗产(即遗迹、遗址及景观)进行特别保护,因为这些文化和自然遗产对全世界人民都具有重要意义。然而,此公约不适用于非物质文化遗产。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由人类以口头或动作方式相传,具有民族历史积淀和广泛、突出代表性的民间文化遗产,被誉为历史文化的“活化石”、“民族记忆的背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确定文化特性、激发创造力和保护文化多样性的重要因素,在不同文化相互宽容、协调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而于1998年通过决议设立非物质文化遗产评选。200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2届大会正式通过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并于2006年4月生效。公约规定了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三个名录: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最佳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实践项目名册(俗称“成功经验汇编”)。截至2011年,已有来自约140个国家的232个项目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来自16个国家的27个项目被列入《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有8个项目被收录到《最佳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实践项目名录》。
二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开展
我国于2004年8月,经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加入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2005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2011年2月25日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九次会议又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并于2011年6月1日正式施行。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已上升为国家文化战略的重要环节,得到党中央和国务院的高度重视。截止到2010年6月,中央和地方省级财政已累计投入17.89亿元用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普查、名录体系建设、代表性传承人认定和管理、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立等各项工作得到扎实推进,保护领域不断拓展,从原来的民间文学,传统音乐、舞蹈、戏曲、美术等民族民间艺术,拓展到目前包括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传统技艺、传统医药、民俗等十大门类,内涵更加丰富,内容更加全面,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国家、省、市、县四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体系。据不完全统计,目前进入国家、省、市、县四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体系的非遗项目有7万项。其中公布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219项和扩展项目名录311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4315项;评定公布了1488名国家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5590名省级传承人;相继命名了闽南文化、徽州文化、热贡文化、羌族文化、客家文化(梅州)、武陵山区(湘西)土家族苗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等6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424个、展厅96个,民俗博物馆179个,传习所1216个。同时,我国还积极参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实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申报,已有29个项目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有7个项目被列入《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为世界上入选代表作名录项目最多的国家。
三 对中国烹饪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思考
(一)中国烹饪申遗的必要性
中国烹饪的历史十分悠久,伴随着火的出现,已有50余万年的历史,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知识,它不仅维系着中华民族亿万人的饮食生活,其丰厚的文化蕴涵作为民族文明的一项标志,成为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璀璨的一支,与法国烹饪、土耳其烹饪并称世界烹饪的三大风味体系,对全球烹饪历史进程有着重要贡献,在世界饮食文化的地位是举世公认的。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中国饮食文化内容丰富,博大精深,自成体系
综观中国烹饪,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之存在,它包含烹调技术和运用这一技术所进行的烹调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