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皮书数据库!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更多>> 课题组动态
更多>> 皮书作者
王伟光
  男,汉族,1950年2月出生,山东海阳人。1967年11月参加工作,1972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博士研究生学... 详情>>
李 扬
  1951年9月出生,籍贯安徽,1981年、1984年、1989年分别于安徽大学、复旦大学、中国人民大学获经济学学... 详情>>
李培林
  男,山东济南人。博士,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中国社会学会副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副所长。《社会... 详情>>

    2016年中国装备制造业发展政策建议

    作者:徐静冉 薛建 出版时间:2016年12月
    摘要:

    本章主要针对我国装备制造业的经济运行、技术创新、产业结构、节能减排、对外经济等方面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向我国政府及相关决策机构提出改进的政策建议。在经济运行方面,我国装备制造业应积极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多管齐下化解行业产能过剩,深化“两化”融合助力产业补短板。在技术创新方面,装备制造业应加强科技创新顶层设计、重视自主创新、推动产学研用有机结合、设立科技创新支持基金、壮大行业人才队伍。在产业结构方面,应根据各行业所处阶段制定相应转型战略,加快促进国有企业转型升级,努力增强民营企业竞争力,加快企业整合力度,发挥大企业的骨干引领作用,积极推动中小企业发展,提高专业协作化水平。在节能减排方面,应加强能源及材料管理,推动产业绿色化健康发展,加强行业节能减排制度建设。在对外贸易、对外投资和外商投资方面,应加强顶层设计,完善“走出去”“引进来”运行机制,提高企业风险防范意识,提高对外经济质量。

    一 中国装备制造业经济运行方面的政策建议

    (一)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1.增进市场机能,推动产业政策转型

    随着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政府为主导的产业政策已经不能适应新的形势,也难以应对新的挑战。尤其是装备制造业面对经济运行下行压力及产能严重过剩的形势,迫切需要以增进市场机能、扩展市场作用范围与补充市场不足为特征的以市场为主导的产业政策的扶持。以市场为主导的装备制造业产业政策需要从直接干预微观经济行为为主,转向通过培育市场机制,以间接引导市场主体行为,同时,通过加强顶层设计和规划引领,不断优化产业发展环境。

    2.完善质量管理体系,推进企业品牌建设

    一是加快质量法治建设。着力从提高产品质量、明确质量责任、加强质量监管三个方面构建完善、系统、协调的质量法治体系。要创新质量执法的新机制,建立质量主管部门的权利清单制度,建立质量信息互通共享机制、质量执法和刑事司法相衔接的新机制。加强社会联动,建立质量共治的司法制度,形成以民事诉讼为核心的社会质量机制。

    二是完善质量管理机制。发挥市场主导作用,建立质量管理、标准制定、检验检测、计量标准、职业培训等公共服务平台。完善质量宏观管理,建立优化产业结构的质量分析体系,创新宏观质量效益度量和监测体系。实施质量安全风险管理,强化质量安全监管。健全质量信用信息收集与发布制度,健全质量诚信体系。

    三是培育国际知名品牌。将质量提升、技术进步、品种改善、服务优良、文化创意作为品牌培育的核心内容,加强品牌设计和品牌建设。完善品牌建设国家标准体系,制定品牌价值国际标准,规范品牌价值评价活动,推进中国品牌价值评价的国际化进程。

    四是强化国家质量基础。建立新型标准体系,增强强制性标准的权威性、统一性,大幅减少强制性标准的数量。提升国家量传溯源体系技术能力,强化计量基础保障能力。有序开放检验检测认证市场,建立科学、公正、权威的第三方检验检测认证体系,提高检验检测认证的支撑作用。

    3.加大税收优惠力度,降低企业经营成本

    降成本作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经济任务之一,主要体现在税收优惠力度的进一步加大。在税收政策方面,结合财税体制改革,进一步扩大减税范围和强度,对符合产业发展规划、符合创业创新要求的企业和项目实施减税,有利于进一步减轻企业的负担。同时,进一步加大装备制造业“营改增”力度,加快费改税步伐,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从而降低企业经营成本。

    4.优化企业金融环境,降低行业杠杆率

    金融支持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稳增长、调结构、增效益的促进作用,主要体现在一系列支持产业转型升级、降本增效的具体金融政策措施。做好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相适应的金融风险管理,为结构性改革营造中性适度的货币金融环境,应根据不同企业的规模、所有权特征、行业特征及区域特征,合理管控杠杆水平,健全完善政府、银行、企业风险处置合作机制,优化信贷资源的均衡配置。同时,加大金融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装备制造业稳增长、调结构、增效益的支持力度,具体的金融政策包括:通过差别准备金、利率、再贷款、再贴现等政策,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装备制造企业的支持力度。

    (二)多管齐下化解行业产能过剩

    1.开展国际合作,转移部分过剩产能

    产业转移是缓解产能过剩和转移国内长线生产能力的有效途径,产业转移必须和产业升级相结合。对于我国装备制造业来说,已进入产业发展成熟阶段,存在着产能过剩和过度竞争的现象。装备制造企业通过联合建立境外工业园区、开拓国际市场空间等方式,开展国际产能合作,向海外进行产业转移,有助于对过剩产能的消化和带动产业的优化升级。同时,在发展“一带一路”的大背景下,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推动铁路、电力、通信等中国装备走向世界,鼓励装备制造优势企业在欧美发达国家设立技术和工程研发中心,在市场潜力大、产业配套强的国家设立生产、分销、运营维护中心,并建立完善的“走出去”服务体系和跨境产业合作机制。

    2.支持兼并重组,提升产业集群效应

    借助资本市场开展并购重组,是化解产能严重过剩矛盾、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提高发展质量效益的重要途径,有利于优化资源配置、推动经济结构调整、促进产业转型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