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7年01月 |
经过长达十年的徘徊和摸索,日本经济终于摆脱了连绵不断的萧条与衰退,从2002年开始迎来了一个新的局面。经济形势的显著好转标志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已见成效,同时也是企业部门经营状况普遍大有改善的必然结果。据统计,日本制造业的经常收益从2002年开始由减少变为大幅增加。与此同时,在不断的改革和调整中,企业经营体制发生了明显变化。
一 经营目标的转变
在20世纪90年代以前,与普遍重视资本收益率和股东资本收益率的欧美企业相比较,日本企业的特点在于更为看重销售额和市场占有率的提高。因此,长期以来人们经常看到的是这样一种现象,即日本企业的投资回报率和股东资本收益率明显低于欧美企业,但产品销售额的扩大以及国内外市场占有率的提高则让欧美企业望尘莫及。日本企业之所以采取这种“数量增长型”的经营战略,原因在于它确实给日本企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利益,不仅大大提高了日本企业的知名度,确立了日本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显赫地位,同时也对社会就业的增加和企业劳资关系的稳定起到了重要作用。然而,泡沫经济崩溃之后这种情况发生了变化。面对国内外新的市场环境,日本企业从自身经历的挫折中逐步认识到,“数量增长型”的经营战略已经难以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而要摆脱困境,只能调整经营战略,在向“质量增长型”的转变中谋求出路。因此,在过去的十余年里,人们看到越来越多的日本企业对吸取欧美企业的经营理念表现出前所未有的兴趣,开始在提高资本收益率方面大做文章。例如,为了提高设备利用率、减轻固定费用,关闭一部分工厂,大量削减过剩的生产能力;为了降低资金使用成本,大量处理土地、股份等资产,增加流动资金,以尽可能减少有息负债;为了增加盈利,从那些附加价值较低或长期处于亏损状态的业务部门撤退;等等。这些调整和转变虽然进行得十分艰难,但经过长期不懈的努力,其效果在近几年已明显地表现出来。据日本瑞穗综合研究所的计算,2004年度日本制造业大企业的资本收益率为5%,已达到与美国企业不相上下的程度。不仅如此,为了改变过去那种轻视一般股东经济利益的企业形象,企业在实现扭亏为盈的同时还纷纷增加红利分配数量,这样不仅使股东资本收益率水平大有提高,而且使人感到日本企业似乎正在向追求资本家利益这个资本主义经营方式的原点重新回归。
二 经营者队伍的更新与外部兼职董事制度的建立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日本企业面临的国内外环境为之一变,泡沫经济的崩溃导致巨额不良债权和债务的出现,使得日本企业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日元的持续升值以及新兴工业国企业竞争能力的提高使得日本企业陷入被动,而美国高科技产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绝对优势又使得日本企业望尘莫及。可以说,这些始料未及的时代性变化给日本企业带来的考验要比以往要严峻得多,要求经营者必须具备更强的应变能力和开拓创新能力,否则就不能带领企业走出困境。然而,事实上就连一些久经沙场的经营者也没有做到这一点,这样经营者队伍的更替便成了一个普遍的现象,尤其是大企业更是如此。按照日本经济新闻社的调查,仅2005年上半年就有636家大企业(大部分为股份上市企业)更换了社长,其中包括丰田汽车、索尼、日本生命保险、全日本空运这样的世界著名企业。而更新后的经营者队伍明显年轻化,例如,2002年的丰田汽车公司共有董事58人,平均年龄为59.2岁,经过几次调整,在减少董事人数同时,新增加了常务负责人职务,到2004年6月董事人数为26人,常务负责人增加为48人,两者合计为74人,平均年龄为56.8岁。另外,许多大企业为了引进外部人才,防止经营者队伍的思想单一化,纷纷建立了外部兼职董事制度,聘请知名的大学教授或社会影响较大的活跃人物担任兼职董事,请他们对企业进行必要的监督,为企业发展出谋划策。
三 终身雇佣制度的崩溃
众所周知,企业普遍实行终身雇佣在日本有着很长的历史,它虽然没有任何法律和契约上的依据,但作为惯例却具有事实上的约束力,可以说是一种不见条文的制度。在这种制度下,被雇佣者经过一段时间的试用合格之后,便与企业确立的终身雇佣关系,只要不违法乱纪或者企业不倒闭,被雇佣者可在企业工作退休为止,由此生活得到了保障,不必经历中途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