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皮书数据库!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更多>> 课题组动态
更多>> 皮书作者
王伟光
  男,汉族,1950年2月出生,山东海阳人。1967年11月参加工作,1972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博士研究生学... 详情>>
李 扬
  1951年9月出生,籍贯安徽,1981年、1984年、1989年分别于安徽大学、复旦大学、中国人民大学获经济学学... 详情>>
李培林
  男,山东济南人。博士,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中国社会学会副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副所长。《社会... 详情>>

    江西省传统戏剧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报告

    作者:江源 刘子心 胡建军 何金龙 出版时间:2016年12月
    摘要:

    江西传统戏剧资源丰富,历史悠久,如弋阳腔、青阳腔、广昌孟戏、徽剧、宜黄戏、目连戏等剧种,在历史发展中,不断融合、影响周边唱腔、剧种,对中国传统戏剧发展有重要推动作用。在城镇化快速发展的今天,江西传统戏剧不少剧种日益衰微。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保护活动的兴起,江西传统戏剧迎来复兴的机遇和希望,不少剧种积极融合当代文化元素进行革新,焕发出新的生命力,赢得大批新观众。当然,江西传统戏剧类非遗项目要真正发挥文化软实力,提升江西文化影响力,还需加强传承人队伍建设、拓展培养传承机制、加强活态传承与保护、发挥基层生力军作用、加强数字化保护,以推动江西传统戏剧类非遗项目在保护中传承、在传承中发展。

    江西物华天宝、人杰地灵,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内涵丰富,绚丽多彩。这是人类生存历程中的精神遗产,是珍贵的文化存在。江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指导方针和“政府主导、社会参与,明确职责、形成合力,长远规划、分步实施,点面结合、讲求实效”的工作原则,取得可喜成果。截至2016年6月,江西省传统戏剧共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15项、省级项目46项,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7名、省级传承人62名,其中去世6名。目前,已初步构建起江西省传统戏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体系。

    一 发展概况

    自2006年5月至2014年11月,国务院先后公布了四批次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江西省传统戏剧类项目共获批15项,其中第一批名录6项,第二批扩展项目名录1项,第三批名录2项、扩展项目名录3项,第四批名录2项、扩展项目名录1项。

    表1 江西传统戏剧类国家级非遗项目(含扩展项目)状况

    这些非遗项目具有悠久的传承历史和广泛的群众基础,在长期的传承中,不断吸收其他唱腔,不断向外传播,逐步形成既有全国性影响又具有区域特色的戏剧类型。

    (1)弋阳县申报的“弋阳腔”。南宋中期,勃兴于浙江的南戏,经信江传入江西,在弋阳地区以佛道故事为核心,融合南曲戏文与当地音乐,于元末明初孕育出一种新的地方剧种,时称“弋阳腔”。“弋腔始弋阳,即今‘高腔’。”至明嘉靖年间,弋阳腔以其独特的文化品位和嬗变的艺术功能向周边地区及省份迅猛发展,每到一地又受到当地群众的欣赏要求和趣味的影响,吸纳当地音乐和语言,形成新的地方腔调。“乐平腔”“徽州调”“青阳腔”“四平腔”“义乌腔”“太平腔”等,均由弋阳腔演变而来,在全国各地形成了庞大的高腔体系。北京、湖南、福建、广东、云南、贵州、四川等13个省市的京剧、川剧、湘剧、辰河戏、祁剧、婺剧、赣剧、瑞河戏、柳子戏等47个声腔剧种都源于弋阳腔或深受弋阳腔影响。弋阳腔无愧于中国高腔戏曲的鼻祖、中国四大声腔之首。

    (2)湖口县申报的“青阳腔”。明嘉靖年间,弋阳腔流入安徽省池州市青阳县,与当地方言、九华山佛俗说唱及民歌小曲相结合,形成青阳腔。青阳腔继承弋阳腔“一唱众和、其节以鼓、其调喧”的特点,将曲牌联套与板式变化相结合,在弋阳腔加滚的基础上形成独树一帜的“滚调”。青阳腔回身入赣后,班社如林,深受江西城乡观众喜爱。当时湖口、都昌、彭泽比较有名的班社有建于清道光四年(1824年)的湖口秀兰班,同治三年(1864年)的湖口老秀兰班,光绪三十年(1904年)的湖口中秀兰班、福秀兰班,民国七年(1918年)都昌的菜子班,民国十三年(1924年)彭泽的高腔开堂坐唱班等。湖口县发掘的青阳腔手抄剧目、曲牌、脸谱、古谱等众多资料远远超过安徽青阳县的青阳腔资料,是全国保存最完整的青阳腔资料。

    (3)广昌县申报的“广昌孟戏”。起源于明初的广昌孟戏是以孟姜女为题材的戏曲,俗称孟戏,又名“盱河戏”,是一种酬神祭祖的宗族戏,每年正月只在本村演出一次。孟戏在广昌原有三路,现存赤溪曾家孟戏和大路背刘家孟戏,舍溪孟戏已于20世纪60年代自然消亡。广昌三村,一村一庙,一庙一班,世代相传。每至正月新春,各择吉日,游村出赛,鸣锣开台,祀奉秦朝蒙恬、王翦、白起三位将军,搬演孟姜女连台大戏。三村孟戏剧本渊源有别,不尽相同。现存刘家、曾家两路孟戏剧本的曲牌有140余支。曾家孟戏主要唱比弋阳腔更古老的南曲,刘家孟戏则是别处早已失传的海盐腔遗响。广昌孟戏无愧于中国古老剧种中的“活化石”。

    (4)婺源县申报的“徽剧”。明代中叶,余姚腔、弋阳腔已在徽州、池州一带流行,逐步演变出徽州腔、青阳腔。明末清初,西秦腔等乱弹声腔融入当地诸腔,形成了徽调主要唱腔之一的高亢激越的拨子,习称“吹拨”。1790年,三庆、四喜、和春、春台四大徽班进京后,皖南地区创办的老庆生、彩云、同庆、大阳春班,被称京外四徽班。光绪年间,京外四大徽班陆续在婺源落地生根,吸收昆腔、高腔和皮黄戏元素,受乐平、德兴饶河班影响,逐渐形成既有皖南特色又有浓郁地方韵味的婺源徽剧。“洪福林徽昆戏班”等一批婺源徽班名噪一时。婺源徽剧丰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