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6年12月 |
传统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个重要类别,因其蕴含丰富的历史、人文、经济、科技、艺术、教育价值且与人们生产、生活紧密相连而受到广泛关注和重视。本报告从江西文化事业发展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背景出发,结合江西传统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现状和问题,探讨保护与传承的有效途径,寻求江西传统技艺保护与开发结合的发展策略。
一 发展概况
(一)以国家级、省级非遗项目申报为重点,建立了分布合理、覆盖面广、体现江西文化特色的四级名录
江西地处长江中下游南岸,土壤肥沃,气候湿润,盛产陶瓷、油茶、竹木、苎麻、药材、茶叶等。丰富的物产与江西人的心灵手巧相结合,产生了各种各样的生产技艺。截至2016年8月,江西传统技艺中包括国家级项目15项,省级项目124项(含国家级),市、县(区)级406项。这些特定的技艺,可反映出江西特定的文化,展现江西千姿百态的文化品格。表1至表5展示了江西传统技艺类非遗项目具体情况。
表1 传统技艺类项目国家级名录
表2 传统技艺类项目省级第一批名录
表3 传统技艺类项目省级第二批名录
表4 传统技艺类项目省级第三批名录
表4 传统技艺类项目省级第三批名录-续表
表5 传统技艺类项目省级第四批名录
表5 传统技艺类项目省级第四批名录-续表
从表1~5可以看出,经过这几年的申报与保护,传统技艺类非遗项目已形成分布合理、四级保护名录齐全、涵盖面广的保护体系,充分体现了江西的物产丰富、江西人的心灵手巧。
(二)以代表性传承人的申报为抓手,展开传统技艺的传习
传统技艺的保护一个重要的方面是对传承人的保护。传统的技艺只有通过一代又一代人的传承,才能不断地发展下去。在认定国家级、省级项目的基础上,江西各级文化行政部门加大了对代表性传承人的筛选与甄别,建立了代表性传承人名录。
为有效地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鼓励和支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开展传习活动,江西共评出传统技艺类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14人(见表6),2016年前,传统技艺类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的补助经费是1万元。从2016年开始,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每年可获得2万元补助经费。具体代表性传承人情况下面简要予以介绍。
陈圣发,11岁跟随师傅学习圆器利坯技艺,16岁开始独立在私营作坊从事圆器利坯。1957年进入景德镇市十大瓷厂之一的“红旗瓷厂”,从事利坯工作。从学艺至今已有72年的利坯生涯。他利出来的坯体厚薄均匀、器型一致、表面光滑,同时利坯速度快,可以达到圆器大碗利坯日产量500只。
表6 国家级传统技艺类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名单
王炎生,出生于制瓷世家,祖辈为拉坯艺人,11岁跟随父亲学艺,现为家族第五代传人。王炎生能够拉制各种陶瓷器型,尤其擅长圆器拉坯。令人叫绝的是他在拉制葫芦瓶时,一次性最多可以拉至九节,在景德镇市绝无仅有。
曹开永,14岁随叔父学艺,1955年拜师于高金钱,学习圆器剐坯技艺。20世纪50年代中期,进入红光瓷厂工作。其圆器剐坯技艺娴熟,能够根据规格剐出大小相同的碗足,达到“碗底要跟一根灯芯草一样称,线一样细,凳板一样平”的要求。他剐坯均能一次成功,并达到“碗底透光”的技艺水平。
余云山,10岁开始跟随祖父从都昌来到景德镇学修窑,在长期的实践中,形成了独特的技艺。在砌筑窑炉的过程中,弧度和锁砖技法非常讲究,他一不使用模板,二不使用吊线,全凭一把尺、一根绳子就可以测算窑棚的弧度。他所砌出来的烟囱既圆且薄又直。
张巍岱,1964年开始学习花炮制作技术。1979年,进入本地花炮企业,在父亲及其他老师傅的传授和指导下,全面系统地学习了传统花炮生产技艺,熟练掌握了花炮制作关键技术,并自办烟花爆竹制作有限公司。
宋树牙,生于夏布织造世家,自幼跟随父亲学习夏布织造技术,现为家族第五代传人。他继承了万载夏布传统织造技艺,生产的夏布质地优良、边缩平整、细密耐磨,原色夏布天然织造,属于环保产品,越用越洗则色愈白。
蓝国华,1956年考入景德镇市陶院中专古彩班随段茂发教授学习古彩,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古彩技艺:构思创作—勾线—调色—填色—烤花—掌控烤花温度—开炉出瓷。
黄云鹏,师承施于人、毛龙汲、叶杏生教授,着力于景德镇历代青花绘瓷技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