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皮书数据库!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更多>> 课题组动态
更多>> 皮书作者
王伟光
  男,汉族,1950年2月出生,山东海阳人。1967年11月参加工作,1972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博士研究生学... 详情>>
李 扬
  1951年9月出生,籍贯安徽,1981年、1984年、1989年分别于安徽大学、复旦大学、中国人民大学获经济学学... 详情>>
李培林
  男,山东济南人。博士,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中国社会学会副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副所长。《社会... 详情>>

    “乡愁”记忆与江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作者:周明鹃 王宇琪 韩静炫 出版时间:2016年12月
    摘要:

    乡愁是一种“回顾”式的精神情感,是一种排斥式的期待。随着全球化的推进,城镇化的快速发展,时空距离的背离成为乡愁产生的重要因素,也是“乡愁”记忆凸显的社会发展症结。江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正是在这样的一种时代背景下展开,因此,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分类进行整体性保护,克服与消除“乡愁”记忆时空的疏离感;夯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群众基础,有效利用“乡愁”记忆的正面效应;运用现代高科技手段,跨越“乡愁”记忆下的时空差距;制定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及条例,保护“乡愁”记忆依存的载体;加快转型,联动其他产业推动经济发展等,是“乡愁”记忆积极性发挥的重要路径,也是江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内容。

    日沐光华,时过境迁,就在当代中国人逐渐长大或老去的同时,故乡却与人们渐行渐远。记忆中的故乡只出现在每个辗转反侧的深夜中,那些残存的光影片段也稍纵即逝。因此,很多人都在述说乡愁,乡愁似乎成了中国当下的一种集体潜意识。那么,什么是乡愁?据《说文》解释,“愁”者,“忧”也,从心;本意是心里牵挂着什么。而乡愁一词从字面上也可拆分为两个字,“乡”是“愁”的对象,“愁”是“乡”的结果。时间与空间的变化产生了这样的情感。愁绪,如同一缕轻烟,慢慢包裹着每一个在外的游子,最后滞于心中,成为执念,这便是乡愁。

    提起乡愁,首先是对“故土”地理空间的情感,其次是对家乡“过去”时间的一种记忆及对家园“未来”的期望。时间的流逝让孩童时期的记忆只存于脑海中。正如余光中先生在《白玉苦瓜》序中说道:“纵的历史感,横的地域感。纵横相交而成十字路口的现实感。”“乡愁”记忆必然是时间与空间的一种结合,随着时间的延续和空间的拉远而逐渐加深的“乡愁”记忆是所有人的精神归宿。不要因为走得太远而忘了为什么出发,“乡愁”记忆便是那一根牵引着人们返璞归真的长线。

    一 城镇化快速发展与乡愁思潮的兴起

    早期的“乡愁”无疑是停留于个人层面,表达了对于业已逝去的生活方式和文化方式的迷惘和惆怅的心理情感。而随着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推进、现代文明生活的普及和国人整体文化情操的养成,乡愁逐渐成为几代人共同的心理诉求。当代人与故乡的联系愈加微弱,对记忆中故乡的那一份思念也越发浓厚,乡愁已经成为背井离乡之人心中无法明说的一处柔软。“乡愁”记忆在过去的特定时代是缺失或者被社会集体遗忘的,而今正逐渐汇聚为社会集体意识。30多年来,随着全球化的加速,城镇化的快速推进,文化乡愁在中国社会各层次都掀起了一阵热潮,该现象的产生,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

    1.城镇化进程加快,工业文明与农业文明的碰撞

    乡愁,是人们在农业社会中对自然的渴望与回归。随着中国城镇化进程加快,工业化的发展,城市的范围逐渐扩大,农村趋于现代化。现代化城市虽然极大方便了人们的生产生活,但拥挤的空间、阻塞的交通、污浊的空气、充耳的噪声,这些都让长期受工业文明熏陶的城市人群更加向往体验农村生活,渴望亲近自然,释放工作压力。记忆中闲适的农村生活、清新的田园风光便凝结成众多现代人心中的乡愁,牵动着每个人的神经。除了对青山绿水的渴望与回归,乡愁更是人们对乡村社会那种敬老孝亲、守望相助、诚实守信的人际关系和社会秩序的向往。相比城市“家家包铁栏,户户装猫眼。电话聊千户,不与邻家言”的生活状态,人们更喜欢乡村“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的坦诚相见;相比不孝顺父母、不赡养老人的新闻屡屡爆出,大家更怀念“兄友弟恭、敬老孝亲”的“礼治”乡村。在这种情况下,农业文明的优秀品质显得弥足珍贵,不失为治疗这些“怪病”的良药。[1]

    2.农民工进城谋生,农业转移人口难以融入城市

    随着农业文明的土崩瓦解,大批的失业农民涌入城市寻找工作。然而“被纳入城镇人口统计的2亿多农民工及其随迁家属,未能在教育、就业、医疗、养老、保障性住房等方面平等享受城镇居民的基本公共服务,城镇内部出现新的二元结构矛盾,制约了城镇化对扩大内需和结构升级的推动作用,也存在着社会风险隐患”,[2]农民工与城市生活的矛盾突出,在尖锐矛盾之下更易产生对原本乡村生活的无限怀念,从而引发乡愁。而城市中农民工数量的增加,使此类问题引发的乡愁情绪成为一种普遍现象。

    3.异地求学经商人口众多,对乡土乡音乡情依恋加强

    由于地域之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教育、文化方面也有所差异。青年学子为追求更好的教育机会,实现个人理想,越发趋向于去往比家乡水平更高的城市求学。还有就是去异地经商的社会群体,随着交通的便利,为了寻求比较效益,提升自己的人生价值,往往会选择经济发达地区或有发展潜力的地区进行创业、经商。尤其是去海外求学就业的社会群体,在长期外地漂泊中,“背井离乡”“去国离家”“颠沛流离”等情愫油然而生,时空的孤离感、学业事业的落寞感,极易引发外出人口对故土亲人的思念,可谓情之深,思之切,愁之浓。

    4.经济生活快速提升,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