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6年12月 |
吉州窑是位于江西吉安永和镇的一座产品丰富、装饰特色鲜明的民间窑场,根据窑址的考古调查发掘,其起源于晚唐,发展于北宋,盛烧于南宋至元代前期,元末衰落。近现代以来,随着对吉州窑研究的深入和认识的提高,人们对吉州窑地位的评价也有所提高,但是在基本态度上仍然是把吉州窑作为一个比较普通的民窑来看待。直到近年,学术界及收藏界对吉州窑的认识与态度才有了一个根本上的转变,其中最有代表性的观点便是刘新园先生2011年9月29日在深圳博物馆举办的吉州窑瓷器展开幕式上致辞所强调的:“吉州窑是南宋时代——也许是12~13世纪的世界上最有创新能力的窑场。”[1]吉州窑集南北名窑之大成,在我国陶瓷史上具有重要地位。这些优秀的陶瓷艺术现已成为庐陵文化的优秀元素和知名品牌,并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如何将这一宝贵的文化资源转化为产业优势,成为吉安文化产业新的增长点,已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现实课题。笔者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真切地感受到要传承、保护和发展这些陶瓷文化,也许是千年的文化积淀唤醒了复兴陶瓷产业的梦想,或是不断注入的新鲜艺术血液催生富民产业的崛起。保护千年古窑,重燃千年窑火,不仅承载着对庐陵文化的“保护梦”,更承载着复兴本土产业、推动产业富民的“百姓梦”。
一 吉州窑复兴之路
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多少窑口兴盛过,又衰亡了。然而,总有一些窑口不仅历经兴衰,而且再度奋起,在复兴的道路上大步迈进,如定窑、汝窑、钧窑、龙泉窑、耀州窑、磁州窑等。作为瓷器大国崛起的一种特殊形式,“窑口复兴”有着自己独特的历史经验和现实法则。今天的吉州窑能否凤凰涅槃,浴火重生?
(一)吉州窑悠久灿烂的文明
吉州窑历史悠久,源于晚唐、衰于元末,至今有1200多年的历史。吉州窑作为我国古代著名的窑址之一,在我国陶瓷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它以烧造彩绘瓷、黑釉剔花瓷、虎皮纹釉、木叶纹装饰和剪纸贴花装饰而饮誉中外。吉州窑瓷器类型多样,纹饰丰富。根据胎釉可分为黑釉、青釉、乳白釉、绿釉、白釉彩绘等多种。根据装饰技法又有洒釉、贴花、划花、印花、剔花、剪纸、彩绘和堆塑等差异,仅青瓷类便有米黄、青绿、酱褐等多种釉色。吉州窑瓷器,熔实用性与艺术性于一炉,美妙绝伦,变化无穷。吉州窑灿烂夺目的瓷器文化,在千年历史传承中不断创新、发展,突出展示了古代吉州窑能工巧匠的娴熟技艺、聪明才智、工艺思想,深受海内外瓷艺家、瓷艺爱好者、瓷器收藏家的高度赞扬,吉州窑瓷器为中国陶瓷工艺的发展、中外陶瓷文化交流做出了巨大贡献。
(二)近代以来吉州窑的现状与发展瓶颈
1.吉州窑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科学发展的重要性
中国政府很早就意识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性,并为保护工作进行了不懈的努力。早在2005年3月,国务院办公厅下就下发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意义、保护工作目标与方针、名录体系建设等进行了阐述;同年12月,国务院颁布了《国务院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进行了全面部署。2006年6月10日,迎来了第一个“文化遗产日”,我国积极响应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倡导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文化多样性的号召。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发展的根基,民族记忆的背影,民族凝聚力的象征,也是全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必须树立科学发展观,确定“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2]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指导方针,就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体现。立足全局,综合考量,科学发展观得以很好体现。吉州窑陶瓷技艺是一种具有地方文化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文化软实力的象征,因此,建立有效的保护机制与传承模式,有效发挥其社会效益、经济效益,是当前对其进行保护的首要任务。
2.吉州窑陶瓷技艺的现状
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要及时挽救、保护吉州窑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经济价值,将其提升到文化之源和文化之本的高度,认真分析研究它的合理配置,在抢救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同时,有效形成文化品牌。目前,吉州窑面临三方面的困境:一是后继乏人;二是